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上海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并为该同学补写全辛亥革命的影响、启示。
              辛亥革命——①(副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废除官厅称呼,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1)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影响: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什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 摘自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 )梁启超这篇文章写于哪一年? 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和辛亥革命两者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简要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会退回”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又上书李鸿章,更为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要求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在全国实行改革,认为这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1)据材料一,孙中山最初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三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 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3)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1)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他说;“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他进一步解释道:“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进化之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不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人类得了第一级需要生活之外,更进一步便是第二级,这一级叫做安适。人类在这一级的生活,不是为求生活的需要,是于需要之外更求安乐,更求舒服……得了充分安适之后,再更进一步,便想奢侈。”孙中山将人的生活分为“需要”“安适”“奢侈”三个等级,未必科学,但是,他实际上是在说,人的需要是不断增长、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正是人的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以他说:“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
              ——《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1)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不能解决当时民生问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0年11月2日,罗斯福在竞选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演说时呼吁:“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福利”他说。“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工人不会在风华正茂时被一脚踢开,那里的人们不会世世代代受穷,那里的穷苦农民不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那里的青年不会在垄断的淫威下乞讨工作。”“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全体人民有极好的文化教育机会。”“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劳工界进入暮年之人能够安度余生,养老金和保险金将理所当然地颁发给这些为国家忙碌了一生的人。”
              ——岳西宽、张卫星译《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

              (3)指出罗斯福政府切实保护低层民众的措施,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党首先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执政实践的第一位。正如当时主管全固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所说:“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4)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较好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5)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