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
              第五条 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
              ……
              第十三条 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会所选举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之。
              ……
              第十五条 为保证土地改革中一切措施符合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意志,政府负责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农民及其代表有全权得在各种会议上自由批评及弹劾各方各级的一切干部,有全权得在各种相当会议上自由撤换及选举政府及农民团体中的一切干部。
              --引自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角度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蕴含的民主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历史作用。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阶级成分表
              阶级土地改革前(1935年1月)土地改革后前(1939年12月)
              数目百分比数目百分比
              贫农20463.713642.6
              中农5015.612338.2
              富农164.9227.0
              地主123.800
              工人30.972.0
              小商人10.372.0
              知识分子0051.5
              资料来源:杨英杰《延川县禹居区三乡的阶级关系及人民生活》,《共产党人》第3期注释:“知识分子”是小学教师。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表格进行历史阐释。(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段描写1946年华北农民没收地主田契的精彩片断:
              那破鞋女人却从里间闯出来了……向她丈夫怪声怪气的问道:“简直是一帮土匪,把地契全拿走了么?”“你这个死人呀!你就都给人拿走了,你的地不是买来的么?难道是抢的!”
              (1)据材料一,夫妇各自在下表中的“成份”一栏应填写什么?他们遭遇了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寡妇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下,只好互助求生。她们说:“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不带我们的话,要求给一条牛,一张犁,8个寡妇互助”。
              (1961年3月田家英致毛泽东信。转引自《农村人民公社史》第260页)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60年代初我国“包产到户”试验出现的背景。
              材料三:蔡玉其《生产队责任制合同书》(1981年)分三大部分,103个小项目,把当时生产队分给蔡玉其家的土地、林木、农具等按六大类填写,除土地外全部做了折价计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的“分田”主要不同在哪?材料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作用?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三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摘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检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分析指出这些措施实行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及其直接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是廉政建设的关键”的认识。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子•治国》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记载:“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财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民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管子还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既贫且弱”,人民生活困苦。孙中山说:“……欧美自政治革命而后,人人有自由平等,各得肆力于工商事业,经济进步,机器发明,而生产之力为之大增,得有土地及资本之优势者,悉成暴富,而无土地及资本之人,则转因之谋食日艰。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则贫富之阶级日分,而民生之问题起矣。”
              孙中山指出:“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不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的资本发达,也要生出大富阶级的不平均。”
              材料三  毛泽东在阐述人民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时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建国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他又说:“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厂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明确指出了未来中国发展经济的道路和方式,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党的八大上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重要任务提出采。
              (1)据材料一,归纳管子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回答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和改善民生所作成功探索的史实,分析中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理由。
            • 6.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三:(19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
              材料五: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人均公斤)

              --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
              (4)材料五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第三十条 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材料二 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材料三  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前几年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对收购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好处。……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材料四  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胡元坤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有制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指什么?其着眼点是什么?
              (3)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土地政策有何异同?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国家对农业有什么调整?
              (4)依据上述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