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编自于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4)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战争后,外商银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而出现在中国,通过经营清政府的赔款和借款,赚取了惊人的利润,从而刺激着中国自办银行的欲求。随着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商品交换与商品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增加,信用工具的流通使用日益广泛,为中国银行业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清政府也想通过办银行增加财源,以摆脱财政困境。19世纪末,国内有识之士倡导兴办银行,“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强,非改革金融机构不足以振兴实业”。
              1897年5月27日,时任铁路督办的盛宣怀在上海成立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银行股份全属华股,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通商银行成立之初,在国内工商业、交通业领域的放款额占总额的70%-85%.国家授予通商银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
              (1)根据材料,概括盛宣怀创建通商银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商银行的基本特点并加以评析。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什么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使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社会?这应该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11世纪以后,欧洲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1至13世纪的拓边殖民运动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保障了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14世纪中期前,欧洲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直存在,农业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从旧有的土地经营中摆脱出来,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靠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摘编自萧国亮等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欧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外经济增长的比较
              表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外比较(10亿“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中国欧洲美国世界
              182021918813715
              18902066302161560
              19132429975202667
              193328911816063304
              表2  人均GDP(“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中国欧洲美国世界
              182057511231293669
              1890541232434111075
              1913553304453311505
              1933579326048051547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仍在向深层次发展,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金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要加强团结合作,发挥互补优势,相互提供更多贸易和投融资机会,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包容性增长,拉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近代中国经济与欧美相比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予以分析。
            • 5.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材料三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并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 6. 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荀子曰:“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11156011838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体现了中国哪些传统思想观念?
              (2)据材料二,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 7. 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材料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2)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4)用表格的形式感知历史更清晰直观。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
              中国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模式表
              时间学习对象学习内容主要实践自我完善
              20世纪50年代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1978年后西方C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D
            • 8.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盖皆本也。”
              --黄宗羲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文斯曾经说:“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的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和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他们的白银提供给我们……..中国为我们种棉花,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摘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
              (2)、材料二反应了19世界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
              材料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6、7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实质。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 10.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