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江苏海门人。5岁入私塾读书,接受“读书一出仕-报效国家”思想。同治七年(1868年)进入科场考试,第二年中秀才,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将领吴长庆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后又得光绪帝老师翁同雠的青睐,中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状元。早年的幕客生涯,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1895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在张謇的思想体系中,将棉和铁并重,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称这种思想为“棉铁主叉”。棉铁业,就概念而言,棉主要是指棉花、棉田、棉种,也指棉纺业;铁业主要是指轮轨机械枪炮之制造。他曾说过:“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棉铁为国家基本工商业,十年前,以国人留心者鲜,謇与前农商次长刘垣讨论有年。曾著《棉铁世界》一书,冀唤起国民之注意。”--《广东社会科学》
              (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张謇“棉铁主义”思想的特点。
                  材料三  胡适这样评价张誊;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凤凰网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的观点。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图1、图2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 3. 工商业的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
              材料二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2号,1912年2月10日(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1912年-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
              材料三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 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
            • 5.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告……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中国在世界所处的被动地位,其实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过程,中国社会下头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牲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牲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材料二中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20世纪初中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埋藏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并相互否定。--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4)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为改革开放所起的奠基作用。对核武器的态度与主张。它表明了什么?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企业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挑战。160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批成果,如纽可门蒸汽机、达比炼焦熔炉。
              --摘自徐吉责《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三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比较袁(1750--1900年)
              年份175018001830186018801900
              英国1.9%4.3%9.5%19.9%22.9%18.5%
              中国32.8%33.3%29.8%19.7%12.5%6.2%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  中国在17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说明材料二、三之间的逻辑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与英国相比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 7. 消费观念的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回答下列问题。
              两宋时期两浙(江苏及浙江地区)之富为国之所恃,当地皆以奢侈为美为荣,浙东经济思想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南宋时期的陈亮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言道“①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②均输之法,惟恐商人之不折也”。他成为浙东经济思想永康学派代表人物。
              (1)在陈亮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的变法内容,对上述材料给予解读。要求:提取和运用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准确、符合逻辑。
              (清教)主张限制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认为把追求财富本身作为目的是极应谴责的,但是作为从事一项职业劳动的果实而获得,那便是象征着上帝的赐福……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在财富消费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够通过生产性资本投资使财富增加。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依据材料,分析清教的主张及其积极意义。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祭丧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官绅商富,国民之望,尤宜倡导朴素,化及全国。
              --《政府公报》1912年5月
              (3)指出民国政府的公报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的?概述影响近代社会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关因素。
              艺术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但如何真正读懂艺术并美化我们的生活和情操,这是值得研究的命题。
              (4)任选一幅画作,简述该作品或其流派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
            • 8.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主不得使用未满15岁之童工和女工从事午后9时至午前5时之工作,工厂主不得使用童工和女工从事危险工作和妨害卫生工作之职责。每周休息一曰,工资照付;做工者付双薪。男女同工同酬。
              --1926年12月湖北政务会议颁布的《湖北临时工厂条例》
              (1)据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1950年至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从5756万增加到9949万,其中,机械增加(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引发的数量变化)人口为2545万,占总增长量的60.8%. 1957-1960年间,非农业职工增加2500万人,其中1950万来自农村。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成因。
              材料三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指出,2007年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为75.7%,相比之于1978年的O.2%大幅提高。股份制经济单位、外商及港、澳、台投 资经济单位、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均有大量增加。其间,国务院修订公布了《禁止 使用童工规定》、制定颁发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部 公布了《工伤认定办法》、《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1991年底,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共开办职业介绍所9674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地(市)、县(区),并向乡镇延伸。
              (3)材料三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成就?
            • 9.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曲折坎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旱期典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表
              时间名称
              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3年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

              (2)依据图1,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局限。与图1相比,图2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表明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顺治元年,苏松府就牙商沈青臣“勾同别商,射利假冒布商三阳号”发布晓谕:“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者,“许即指名报官府,以凭立拿究解抚院,立法施行,决不轻贷”。
              --摘自《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流变与演绎》《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等
              材料二  下面是三幅商标图片,左中右依次为:石龙火柴社火花(1913年创办);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

              1890年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的“渭水”牌商标,是我国最早的经政府批准的“注册商标”。资料显示,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从1928年到1938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1938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1﹕4.在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商标中,有一些成长为知名的、可与外来品牌相抗衡的民族商标。
              --摘自《中国近代知名民族商标标志的构图类型与文化特点研究》
              材料三  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上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据新华网资料整编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哪些信息?
              (2)依据材料二,三幅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们怎样的民族情感?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1:30”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怎样的发展状况?从“1:30”到“1:4”,促进民族工业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解读20世纪50年代以来同仁堂历史的发展变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