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古代中国长期占据强势地位,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中国在近代前夜却裹步不前,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材料二  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又编译了《大测》,把平面三角介绍进来。徐光启热心于农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编著了《农政全书》,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并在天津开辟水田,试用新法,大获成功。
              材料三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朝晚期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何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没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
              (2)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西学东渐”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由“中学西传”转向“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变迁。
            • 2. 古代中西方思想存在着异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种差异在加大,但是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究天人之际”是思想家们永恒的追求,在同一时代的中国和希腊都出现过飞跃, 下面是思想家们流传下了的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泰勒斯           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源是火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概括指出,古希腊思想象和中国思想家从研究内容看有何异同?
                  材料二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14-18世纪,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思想存在的差异的表现。  
                  材料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 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
              (3)中国的觉醒与两方相比“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最初觉醒”为什么与与西方不同?  
                  材料四  民主是当代人类认同的普遍价值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方面有欧美
              和俄日的现代化过程的丰富经历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中国人近代以来探索民主的道路,最突出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4)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能突出体现上述特点的巾国近代思想变革有哪些?
            • 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总能带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运动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写出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的社会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岂惟世事,物理有然。”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30年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中原网《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的三次突破》
              (1)材料一中的“这个运动”指什么?该运动送来了什么“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过去30年间,在中国形成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4.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学习利用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代表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基本价值、观念,主动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一直是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轨迹。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什么?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 《孙中山全集》第6卷
              (3)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对自己革命思想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材料三   学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共堪称典范。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2010年12月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材料四  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严复认为,洋务运动的缺点是“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五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主张?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四中康有为、严复对洋务派是如何评价的?
              (4)依据材料五归纳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思想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何进步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