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图一的作者是谁?与图一作者同时期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的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谁?属于哪个阶级哪一派别?他们政治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刊物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前后期的主要内容各有哪些?它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是什么政治派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个派别的观点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代表哪一阶级的观点?概括其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一,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列几位人物。
              ①——《海国图志》一书的作者
              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③——著有《新学伪经考》
              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⑤——《新青年》的创办者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编号②__________________;编号③______________;编号④__________________。(2) 分别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编号②③④⑤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据材料暗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魏源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材料二 阅读下面三幅图:

              (1)根据材料一中西学东渐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并指出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共的几代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他们所创立的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文明交流和发展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 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四: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和材料四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 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 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 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

              材料四 (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试看环球的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l)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四人所代表的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各产生过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