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不同形式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  夫今日当大地忽通,万国竞长之时……各国治法、文学、技艺、制造、财富、武备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犷之风。……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骨髓。……狂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材料三  某政治派别主张:“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材料一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为此,该派掀起的那场政治运动对中国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教遭禁的原因。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和趋势。
            • 3. 近代以来的世界是“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圆(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因甚为遥远,其窥吾圆必以南洋为基地。(据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据边疆网《中国海权研究》)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源、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异同点。
                  材料三  1890年,马汉出版了《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书中阐述了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机器实力的深远影响,为了使本国民众所获得的好处超过寻常的份额,有必要竭尽全力排斥竞争者。为了获得这种制海权,就必须拥有“海上实力”。这种“海上实力”不仅包括了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包括商船队、海外殖民地和军事基地,甚至连国家制度、民族性和生产力也被纳入其范畴。马汉的解释,一方面是美国当时日益增强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美国企图凭借实力向海外扩张的表现。(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2)《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出版,在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吹捧该书为“绝妙的书”。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奥多•罗斯福如此吹捧该书的原因?并说明该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 4.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曰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 之多,被誉为“田武夫必读之书”。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 本。1862年,曰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到上海考察,发现该书竞然绝版。
              --中国国学网
              材料二 (日本)福冷请吉被誉为“东方的伏尔泰”,著述颇丰,影响巨大。他每出 一本书,“天下少年就群起遵从”,“父不能制子,兄不能禁弟”。他所著的《劝学篇》总 机销售了 340万册,平均每10秦日本人中就有一人读过这本书,一直有人尊称福泽谕吉 是所有日本人的老师。
              一一王建《中日两部<劝学篇>之比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和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日本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所给的角度,评述材料中的现象与改革的关系。并据此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在这方面的差异。
              (3)假如你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改革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请按西方改革的模式设计除政治经济改革之外的其他改革内容。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其船窳(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己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远,其窥吾国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决定在荣成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1月20日晨,日“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和支持下,于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占荣成。……2月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威海卫之战》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海军以护航、撤侨、救援、出访、参加联合演习等形式频频走向深蓝,走向世界。在海上战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海军的非战争应用也日益引人注目。……如此看来,崛起的中国海军不仅将是一支望而生畏的战斗力量,也应是世界一支肩负诸多非战争应用职能的重要力量。这既是其职能所系,也是国家责任和世界使命的要求。
              --《中国海军的另一种崛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海军的作用。并据此分析现今中国的外交政策。
            • 6. 19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迅速向近代化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新型统治者在第一次浪潮(指工业革命)冲击下,被迫作出的以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在以后像德国、日本这样十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中,都可以找到阿里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早期埃及现代化》
              材料二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三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日本国志》后,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书中有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列举史实,概括说明材料一所说“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中,可以找到阿里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魏源著《海国图志》与黄遵宪著《日本国志》的相同目的,分别简述清政府体现上述思想的变革。
            • 7. 华夷之辨是古代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其核心是把华夏民族及其居住地看成是文化的唯一载体,而其它地区和民族都是未开化的蛮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说:“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和“立中外之大防”。
              --《晚清大变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外交指导思想和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魏源把美国奉为前所未有的典范,断言:“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皆旷代所未闻。”进而提出:“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
              --《海国图志》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表达的核心思想及其出发点,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其依据。
              材料三  魏源提出了新的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圣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旁咨风俗、广览地球是智士之旷识。彼株守一隅,自画封疆,而不知墙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者,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自小而已。”
              --《海国图志》
              (3)有人说:当时西方列强正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把中国吞掉,此时谈什么“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是为虎作伥。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8.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是书”是哪本书?魏源编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此书的编写反映出当时知识界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请指出材料三所示杂志的创办者。该杂志宣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该杂志在当时发挥了什么重大作用?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四文章的发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 9. 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轣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年
              (1)归纳材料一的重要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论据。
              材料四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4)你是否认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这一观点?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阐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