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诱知,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咨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密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初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距清朝统治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 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稍慢即受鞭挞。“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自主之权,大都类是”。
              材料二:群蜂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
              ——摘自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

              (1)这类内容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类内容的教科书,所以需要并得以认可,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夸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夸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粱启超《论新民为夸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1.必须联系世界史内容论述。2.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3.观点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