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7、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对两国及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苏美两国经济发展各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出现上述基本特征的原因。

              (2)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的扩张所产生的影响。

              (3)这些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基本道理?

            • 2.

              (15分)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秩序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贸易状况。并指出它反映了什么问题?(5分)

              材料二  1965~1985年世界贸易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其成因。(5分)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它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一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5分)

               

            • 3.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69年勃兰特出任新一届联郑德国政府总理。勃兰特一上台就全面推行其早先酝酿的新东方政策……在加强与西方联盟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改善和发展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关系;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终解决。

              新东方政策的提出是与当时国际局势和西德自身情况密切相关的……把德国问题的解决完全寄希望于西方盟国的做法越来越不符合现实了,西德必须在政策上作出改变,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才能有所作为。……五六十年代……欧共体的建立表明了西欧各国通过联合自强抵制美苏称霸的努力,西方阵营已走向分化。与此同时,东方阵营也出现了对苏联霸权挑战的事件,如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西德力图在国际上孤立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处处碰壁,结果反而孤立了自己。尽管承认东德在表面上使两德的分裂固定化,但实际上有利于克服两个德国互相对立和疏远的状况,必然加深民族间的联系和民族认同感,为日后德国的重新统一积聚条件。……经过20年的发展,战后的西德已经成长为“经济巨人” ……一方面,它需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东欧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政治上,西德也有了更大的诉求,期望能独立自主的参与世界事务。为此,它也必须改变同东欧国家的关系。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东方政策”的影响。(7分)

               

            • 4.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仅有20%是在国内进行。

                                            ——以上资料均摘自孙颖、黄光耀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2005年12月,香港承办世贸部长会议,全球几千名反全球化人马随之纷纷杀到,用特区政府的话叫做“展现世界示威文化”,有人说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全球化”(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代表哪些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2分)

              (3)你如何看待“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4分)

               

            • 5.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之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剖析》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4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哪些社会问题?(6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5分)

               

            • 6.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列是一组有关这一体系的材料。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1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最高数字。但到了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先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美、英、法、西德、意、荷、比、瑞典、日、加),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1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特里谢说:假如我们没有纪律,我们便会质疑市场经济及金融市场的运作。他指出,近来的市场动荡不定,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在特里谢看来:此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抗拒纪律的结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为什么?

              (5)为解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你对各国有何合理化的建议。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有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上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下中投下举足重轻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 1967年,三个机构和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天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2)从材料三欧共体的建立到材料四欧盟的成立,反映了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是什么?(2分)

              (3)欧共体的成长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材料三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材料四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2分)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4分)

              (2)材料二、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4分)其特点是什么?(2分)

              (3)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有何重大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分)

               

            • 9.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材料二  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7年)

              1951  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法德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  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其后,希腊等三国相继加入。

              1974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93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

              2002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  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       2007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2 分)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3分)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 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深化的?(3分)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演时趋势?欧洲一体化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何种趋势?(8分)

               

            • 10.

              (12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参战以后,妇女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战争期间有600 万以上的妇女首次参加工作,相当于过去的两倍。1941~1945 年就业的美国妇女年龄普遍比以前就业的女性大,且多为已婚妇女。这一时期的就业范围也空前广泛,不仅有秘书、打字员、档案管理员、速记员、中小学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传统职务,而且原来被男性占据的国防工业也涌入高达200 万的妇女,增长46%。(她们)还亲自参加到战争中去,有很多妇女还在海外服役,足迹遍及欧、非以及太平洋战场,以她们的出色表现向世人显示了美国女兵的风采。做女佣的黑人妇女的数字从72%下降到48%,在工厂劳动的黑人妇女的比例却增长到几乎19%。

              ——摘编自周良君《试析二战期间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