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兴起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2.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3.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
              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实现转型?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以上四个阶段特点的背景或原因。
            • 4. 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文化,但其文化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文的真谛,反映了人性的本真要求,特别值得称颂的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文化主流的发展注入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内核,而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峰--民国时期。中国于1915年起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非常伟大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思想领域方面。民国思想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民国时期,多种思想文化并存。
              --《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是中国人文文化的两次鼎盛时期》
              (1)春秋时孔子的思想中既有人文精神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各举一例说明。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人文文化高峰背景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文革”口号
              (3)“文革”口号是否符合人文精神?请说你的出理由。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习近平: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4)材料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执政理念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