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国家身份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决无例外。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材料二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4年说过:“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一边倒”政策提出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
              (2)根据上述材料,新中国领导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定位主要经历了哪三次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定位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结合史实谈谈新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建树?
              (4)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 2.

              材料一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实行“一边倒”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一边倒”同这一原则发生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把原则放在首要位置,毫不犹豫地调整了对外政策。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坚持了“变”与“不变”、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

              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

              (2)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中国外交政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3.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1)新中国哪些外交成就可以说明中国融入世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新时期中国外交作了重大调整,取得重大成就,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回答这次握手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 4.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二 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基本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战争时期。1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中国的头号敌人。1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本改变,但美国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发生了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

              —摘编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1963年、1972年之后美国形象变化的具体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人对美国形象变化的因素有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