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2. 28、最近,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   在上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

              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1)结合17—18世纪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概述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材料三   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从现在起直到2030年或2050年,美国将是惟一的世界领导国,这是毫无疑问的。——以上材料均摘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美国大国地位确立、发展的三个阶段。

              材料四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3)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 3.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历史潮流和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这个大家庭中去。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全球经济开始走向融合。跨国公司,科学技术,区域经济集团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合作与竞争是突现出来的重要特征。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据外媒报道,美国经济的秘诀在于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储备货币,美国最怕、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货币影响力下降。近年来,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值得关注。这对于美国将是可怕的打击。因此,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不断煽风点火,使东亚自贸区进程受阻,而相对受益的自然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另一方面,美国在这时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这本来会使美国的游资净流出,但是东亚争端一起,国际热钱逃离中、日两国,又不能流向债务危机严重的欧洲,就只能流入美国了。

              (2)阅读材料二,归纳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踩着历史的节奏(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该如何应对?

            • 4.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是中国发生三次历史性巨变的100年,产生了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资料,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从图1到图3,反映了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

              (2)以图1至图3三位伟人为核心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三个理论共同的精髓是什么?

              (3)以图3人物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5.

              20世纪是中国发生三次历史性巨变的100年,产生了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资料,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图1:孙中山领导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图2:开国大典             图3: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请回答:

              (l)从图1到图3,反映了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 

              (2)以图1至图3三位伟人为核心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 以图3人物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三位伟人身上体现的共同理论品质是什么?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二价与全球货

              1917年10月上海先施公司在南京路正式营业,“先施”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其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挚、不掺假。先施公司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学习西洋百货业,在中国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先施还每年举办让价促销,让顾客们感到“不二价”绝非僵硬。

              材料二 新产业与女营业员

              大型综合商场的“吃喝玩乐俱全”源于先施公司将娱乐和商业捆绑,其每设一个商号都以酒店或娱乐中心配套。此外还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

              先施公司是聘用女营业员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招聘女营业员的启事张贴月余无人应聘,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和两个妹妹主动请缨担任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先施“三个女人同台站”的新闻震动上海。

              材料三 创伤与新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先施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概括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材料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思潮?

              (3)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 7.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

              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

              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期,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13分。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是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8.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坚持“两个中国”的错误态度。……中国奥委会于同年I 1 月6 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   

              材料二  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及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北京,这个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都终于获得成功,于2001年7月得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材料三  中国不断地用成功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中国也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 2007年 10月 22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美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没有参加奥运会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主要原因是有哪些?(8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怎样的曲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8分)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摘编:
              第二部分
              7 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的内情
              8 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
              9 1977:570万青年是怎样走进考场的
              10 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1 中美建交亲历记
              12 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阶段。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苏联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状况导致的严重后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