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北京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她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和充满魅力的现代气息。某中学同学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准备组织一个大型图片展览,题为“首都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下是展览中同学们搜集的一部分图片
              第一组:


              请回答:
              (1)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她被劫掠焚烧是在列强发动的哪次侵略战争期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问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二组请为这组图片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北京——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象征
              (4)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奋斗。请仿照图3的示例,为图4、5、6撰写解说词。


              图3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图4卢沟烽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开国大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6伟大转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五年”为单位进行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模式,起源于前苏联。1929年4月联共(布)十六大制定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等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回忆。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前面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第十一个“五年”中“计划”让位于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的“规划”。
              (1)归纳材料一,指出“五年计划”模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模式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计划变规划,虽“一字之差”,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一汽”与“红旗”大事年表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兴建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在中国,“红旗”二字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轿车品牌的含义,新中国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都与“红旗”有关。请根据材料,指出“红旗”轿车见证了新中国哪些历史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以一汽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国际贸易成为联系各地区、各国家的重要纽带,并对国家力量的消长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阅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从____地区转移到____地区(填写相应的字母)。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中心转移对荷兰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在大革命浪潮冲击下,才于1929年争回一部分关税自主权,中国进口税率提高,实际平均税率由1928年前的3.5%——4%增至10%——15%。日本侵略者对此不甘心,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日货走私进口活动。大批日本不法之徒依仗侵略特权的庇护,收买和勾结中国奸商,将大量日货从东北、华北和华南等地走私进入中国。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和部分争回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此作何反应?中国怎样做才能真正地和完全地实现关税自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3)简要描述该统计图所反映的中外贸易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高科技产品能体现国家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资金与技术要素资源相对贫乏,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极少。199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为28.77亿美元,占当年出口的4%.而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则上升到2182.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的28.67%,并且在2003年超过日本与英国。2004年和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出现顺差,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

              ——据唐任伍等《中国经济改革30年》整理


              (4)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材料二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材料四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                  ——摘自《广州日报》2009年1月20日

                  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罗斯福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实施“救济”?(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罗斯福新政。

                  (3)根据上述材料,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中的奥巴马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6分)

               

               

            •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等)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 _④______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4分)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五: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4)在材料四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在十四大、十五大上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6分)                               

               

               

               

               

               

               

               

              材料六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亿)

              上网用户总教(万)

              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5)材料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1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