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6分)
              材料二、古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饶立华《古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2)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材料三、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1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1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一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8分)
            • 2.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   )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 3. 马克思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科学发明时说,它“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一发明是  (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ks5u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材料二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分别是什么文学体裁? (4分) 这几种体裁是什么关系?(2分)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2分)其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 5. 《齐民要术》中说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A.作者积极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B.作者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是我国保持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 6.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 7. 宋代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①话本出现  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本”  ③《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的发展  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8.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的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科技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
              A.个人与社会、自然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 9. “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一农学思想最有可能出自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氾胜之书》
            • 10. 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的是
              A.华佗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