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列是我国建国以来高考作文试题(部分)
              1951 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3 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 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 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8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60 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 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3 “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5 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 高考中断十年
              1977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 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
              1981 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
              198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6 树木•森林•气候
              1989 给立志报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的高三学生的一封回信
              1992 清理路旁的脏物
              1993 帮同学补课要不要收报酬
              1998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1999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 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摘自章家仪、胡笙《60年来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角色预设》
              考生任选下列一项要求作答: (1)材料反映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对材料中建国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进行阶段划分,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理由。(说明:要求阶段划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 (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纵的方面分三段六级,共25~26年。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设立师范、农业(含农副业)、工业、商业、艺论、翻译等专业。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浸渍)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1912年将清朝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发展之意见》,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教自由相悖”,应该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宗旨。在我国率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思想,这位民国初期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912年9月,北京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史称“壬子学制”),在新学制下,分为三段四级。即初等教育(2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又包括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不同系统。壬子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选自 《民国初期的教育》(有删改)
              (1)依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作用。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这和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蒙以养正”是蒙学最高的教育理念,即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大学、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学院……
              --摘自《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
                  材料二
                  1911年的革命推翻了清朝,但是多种意义上看,对于中国文明的更为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05年。那一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即使是慈禧太后最为顽固的谋臣们也不能不看出,中国的困境已经不能再科举所考察的儒家学术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了。事实上,科举考试的废除标志着中国维持了近2500年的一个文明模式的废气。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动作用。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开始关注下层贫民的教育,各种办学形式出现,主要有慈善学校、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等。慈善学校的男生以园艺、木工、制鞋和印刷等技术课程为主,女生开设缝纫等生活课程,最主要对学生进行宗教和道德训练,使他们养成对上层尊重的态度。主日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对贫苦儿童进行宗教和文化教育,学习基本的读写知识,工作之余教儿童阅读圣经,使下层群众养成勤劳虔诚的习惯。此外还有一些文化和技艺课程设置,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书院教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贫民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足。
            • 7. 材料
              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担任总干事。“平教总会”主张乡村平民教育是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教育,是急切的救国工作。“平教总会”物色延聘大量学术专家研究平民教育并在华北地区进行实验。同年,晏阳初新鳊的《平民千字课》出版。每课的材料,是图画在首,课文在中,生字在后,要求“由已知而未知,由未知而记忆”的学习,实施文字教育。在河北保定,三年内进入平民学校共五万余人,毕业生三千余人。1926年,“平教总会”设立普及农业科学院,规定“研究之进程,须与农人实际生活相辅而行”,用生计教育使农民免于饥寒之苦。晏阳初还提出在文字、生计教育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心民教育,“使成为能合群,能服务的社会分子”。1928年,晏阳初应南京国民政府邀请,南下协助江苏、浙江、广东等省政府推行平民教育。5月,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拟订并讨论的“分期施行民众教育案”完全采纳“总会”的计划,并在大会上通过。
              --摘编自吴相湘著《晏阳初传》
              (1)根据材料,概括1923-1928年间,晏阳初在华北地区推行乡村平民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晏阳初在华北地区推行的乡村平民教育。
            • 8. 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八岁而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之义,俾童而习之以养其徳性,其说散见经传朱子采集,为小学一书,所以示人教学之方,而有以为正心、修身之本,其言约,其理该,盖六经、四子性理诸书之阶梯也。
              --(清)《钦定四库全书•御制小学序》材料二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法)卢梭材料三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材料四   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 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作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幕。
              --邓小平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在儿童教育目标上的不同之处,并分别指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主流思想。
              (2)观察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近代的“新教育是怎样革新古老帝国的”?
              (3)依据材料四,说明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我国政府为此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 9. 材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犬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
              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一一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科目与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专业备注
              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
              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农学、林学等
              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二  1999年6日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8年小学净入学率已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为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至2.58%。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大学堂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