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 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重要概念。历史概念既反映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
              --列宁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
              --列宁1912年《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
              --1926 年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
                  材料二“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时间是相当的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毛泽东1960年进行十年总结时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讲话
              (1)列宁是给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人。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关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国际背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其实践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外国经验”指的是什么?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对比材料三中“路线”与“道路”在后来实践中的不同?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引导)之以政(政令、法制等强权机构),齐(整治)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材料一反映儒家治国的什么主张?与儒家这一治国主张相反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材料二  有人说:服饰,是人体的又一层“皮肤”,是流动着的“‘软”雕塑。……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比较开放,在服饰的特点上明显带有西域风格,妇女服饰讲究华丽,(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裳,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多为宽裳、长裙、披(指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发髻式样多样。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裳,是套在长裳外面,……
              (明朝),洪武皇帝为削弱外蒙古的影响,强调中国人的服饰习惯应回归早期的中国朝代,如汉、唐、宋等朝。洪武三年和十六年,朝廷制定了一些与服饰相关的条例。……
              清代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朝的衣服长袍马褂(骑马比较方便),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汉族妇女服装,一般为长袍长裤或长裙,高底鞋,发髻为“两把头”的梳法。满族妇女的服装主要是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的外面再加一件背心。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官员和人们在公开场合中都要求穿西式服装。出版在政府刊物上的服装章程描述了正确的着装,并有图画说明衣物和头饰的要求。然而,政府规定,各种式样的男女服装都只能取材于中国本土。确切地说就是,无论服装的外国起源或样式,凡是被选定为所有大小礼仪场合的新礼服,都应体现出新建立起来的国民自豪感。
              1949年后的中国,服饰传统被摒弃在一旁。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男人和女人都只穿着统一规划的深蓝色或灰色的棉上衣和长裤。……
              现代服饰一般分为时髦、流行与传统3类。时装是设计师们艺术创作的精品,实用性较小,往往只在时装发布会上昙花一现,瞬息即逝。其中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服饰,受到人们的喜爱,则会超越国度,在国际一定范围内流行起来,就成为流行服装。除此之外,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现代科学的进展以及艺术潮流的涨落,都会影响纺织服装工业,引发人们更新服饰美的标准。--摘自2006年10月16日  石狮日报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隋唐、明朝、清代、民国、文化大革命、现代的服饰特点,中国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他(毛泽东)说:“我写的文章就是反映这几十年斗争的过程,是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不是凭自己的脑子空想出来的。先要有人民的革命斗争,然后反映在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既然有人民革命斗争,就产生要采取什么政策、策略、理论、战略战术的问题,栽了跟头,遭到失败,受过压迫,这才懂得并能够写出东西来。”--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5日07版)
              (3)你是否认同毛泽东的说法?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1)用专有名词概括说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规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材料二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8日)
              (2)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什么?
              (3)用苏俄(苏联)的史实说明道路(政策)“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4)中俄两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哪两大理论成果?其显著的共同点是什么?
            • 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士大夫见外侮日迫,颇有发奋自强之议,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为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材料二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制制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引自《李鸿章奏折选》
                  材料三  1874年,由于火车机车撞到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线铁路被暴民们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1876,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
              --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四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过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加突出,在此期间,中共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形式”。
              --引自《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李鸿章提出自强思想的国内外背景及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消极现象。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对社会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趋向”的含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的表现及影响。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设想与列宁的实践
              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选自《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列宁的实践: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材料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探索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所描绘社会主义蓝图的基本特征?列宁的实践与此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观点有何分歧?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后来的实践中又有何差异?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认识。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 84O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材料二  2007年1O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也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材料三  2007年1O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其中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回答:(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3)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思想文化?
            • 8. 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    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祥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一一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鸦片战争后,“仁人志士”萌发了怎样的新思想?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近代中国人在争取政治民主化斗争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政治主张。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结    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材料三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综合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