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政治理论告诉我们,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档的。……王安石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道:“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
                                                                                                                         --张剑锋《天变到底足不足畏》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人(指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性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顾炎武《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三  王安石的学术观点截然不同于所谓的纯儒或俗儒……要实行变法,就不能不在事实上背离保守的儒学,汲取管仲商鞍的变法思想。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的“三不足”言论有何积极意义?据材料一指出富弼对“三不足”言论感到十分震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与“国事日非”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从变法思想及实践两方面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2.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街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都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材料二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而祸乱极矣。”另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
              (2)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 4.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的认识。
            • 5. 材料一 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扰出于所学,章子厚(俘)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国民之交敞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缩、章俘、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同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摘编自《宋大事记讲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忠和王夫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赟、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
              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
              --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各地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
              王安石于熙宁四年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分派。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1071年)下令各地清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此为依据收税。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王安石,两次任宰相,两次被罢免,历来颇具争议,褒贬不一。宋高宗赵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1944年,美国华莱士说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百家讲坛资源网: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
              (2)请从材料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上述材料给予王安石身份评价,你认为恰当的说法应是?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土主张的相同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贷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
              (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
              (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 10. 社会通过改革不断进步,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王安石推行新法具有怎样的精神?并评述王安石变法的得失。

              (2)阅读材料,完成下表。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相同点依据
              时代相同
              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相同
              结果相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节选)(3)上述材料中,邓小平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哪些内容?结合所学,说明南方谈话发表的重大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