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然而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与米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今后,法定计量单位将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近代和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首先,它以日本1889年公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但对清廷不利的一些内容都被删除了,如《日本帝国宪法》中限制天皇权力的一些条款都不见了。其次,它把臣民权利和义务列在附录上,共9条,而君上大权却列在正文上,共14条。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美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由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的这两部法律文献的积极作用。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 2.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化革新的改革措施最先推行于京畿和东部地区,随后逐步向全国推广,期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斗争.大约在652年时,班田收授法全面付诸实施,并建立了户籍.661年,日本进攻新罗,两年后被新罗和唐朝联手击败,保守派趁机发难,猛力攻击大化革新,664年朝廷被迫恢复贵族对部分私田和部民的所有权.一直到672年全国性的大内战之后,天武天皇即位,改革派重占上风,大化革新的各项改革措施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贯彻.676年,再次废止旧豪族占有私田和部民的特权,将所有私田和部民收归公有,同时还修改官吏的冠位制度,制定成文法《净御原律令》,以巩固大化革新的成果.701年制定的《大宝律令》以法律的形式全面总结、肯定了各项改革措施,大化革新至此宣告最后完成.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大化革新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大化革新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在《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辩论中,梁启超主张实行“制限选举”,反对给家无足够储粮、目不识丁的“贫民”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革命派与此相反,主张实行没有任何财产和文化限制的“普通选举”.……1912年,辛亥革命刚刚胜利不久,孙中山一方面肯定美利坚、法兰西是“共和之先进国”,但是,他同时以极为明确的语言表示:“两国之政治,操之大资本家之手.”“英美立宪,富人享之,贫者无与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孙中山就把他的国家理想表达得更显豁:“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

              ——杨天石《辛亥革命的特点与领导力量——(帝制的终结)序》

              (1)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与革命派在选举权问题上产生不同的主要着眼点.二者的不同体现出怎样的民主追求?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主张与美国、法国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7月日本决定南进后,于9月23日派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印度支那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侵入泰国、缅甸、马来亚(令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桥头堡.9月26日,美国给以还击,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为了南进,日本一方面于9月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奈约,相互呼应,以德制美,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以此调整关系稳住苏联.需要指出:为了保障苏联东部安全的这个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相保证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苏联承认伪“满洲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以解决中国战场问题,西伯利亚则待苏联战败时再去侵占.

                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24日,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对此,美国立即作出反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日本也冻结了美、英在中国沦陷区的资产,作为反制裁.双方关系行将破裂,已如箭在弦上.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的南进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阻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开辟东南亚战场的主要原因及给日本带来的弊端.

              4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狂飙乍起的“拒俄”运动中,邹容越加意气奋发,积极参与张园集会和义勇队的操练.四月二十八日(1903年5月24日),中国教育会在张园开四月月会,邹容作《论改革中国现时大势》的演说,爱国热望,意切情深.同时,他还提出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的倡议,号召全国学生结成大团体.邹容迫切地期望新兴的、最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乘时振作,肩负起反清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正是在这种爱国激情驱使下,邹容写完了《革命军》一书,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持请章太炎修改.章看过后,击节赞赏,认为正是这样直率豪放、通俗的文字,能够发挥广泛的宣传作用,因而不作任何修饰,提笔书写一篇序文,称许《革命军》是“义师先声”.随即由柳亚子等筹集印刷费用,交大同书局排印,于五月初出版发行.

                正当《革命军》问世之际,《苏报》因章士钊接充主笔,于五月初六日(6月1日)宣布“大改良”,言论更趋向激进,“排满”“仇满”的文词,连篇迭出.初六日刊登《康有为》一文,痛斥康有为力倡保皇、抵拒革命的言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邹容的革命思想出现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军》对中围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 3.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材料四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的体现。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这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作用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5.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两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在诸多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俄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攘夷”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

              材料二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领导者思想的“两重性”,并结合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举措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分析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俄日两国改革中得出的改革启示。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1)有学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在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⑴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 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五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