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  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  (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
              六月廿九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迭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
              七月十三日谕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并谕令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
              --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
              (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步骤。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3.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与启蒙并存的政治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四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二、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 4.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法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清•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什么政治主张?光绪帝颁布的“百日维新”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太后下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什么?你如何正确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 5. 历史事实的阐释--“西化”与“东化”
              材料一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 ,都要拿。
              材料二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问题:
              (1)联系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联系材料二,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3)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