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科学无国界之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学是人类全体的,……科学是非西方民族所普遍单重和追求的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实际上,正是科学及与它有关的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因此,从前的从属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作出伟大而独特的贡献的秘密来矫正不平衡状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材料三  明白的说,照我的意思,是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人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只有踏实的莫定一种人生,才可以真吸收溶取了科学和德莫克拉西两精神下的种种学术、种种思潮而有个结果。否则我敢说新文化是没有结果的。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
              请回答:
              (1)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来矫正不平衡状态”的?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什么局限?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法?
              (4)20 世纪20年代,科学在国内为广大知识青年所推崇。综合上述材料及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其原因。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其主张的相同之处。
              (2)指出材料二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与材料三主张的相似点。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 3. 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先进的中国人做了许多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这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材料三  1954年以后我国宪法的修改历程
              方式结果
              全面修改
              (将原来宪法重新修改)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
              部分修改
              (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
              1988年修正案
              1993年修正案
              1999年修正案
              2004年修正案
              请回答:
              (1)为了实现材料一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国民志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了什么努力?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制定的第几部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自近代以来,我国宪政建设的历程有什么特点?
            • 4. 思想解放是指“思想观念冲破传统旧思想的禁锢和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陈旭麓《浮想录》
              材料二  20世纪早期,一位知识分子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
              材料三  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面对材料一中“诸事不如人”的困难,先进的中国人在第二次反思之前提出了哪些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该“知识分子”对此运动的态度及其所持理由。
              (3)材料三中的“精神枷锁”具体指的是什么?为解决那些“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哪些理论创新?
            • 5.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  发起中国近代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人认为,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是大基地、大框架的,提供了一套毛坯房;而邓小平们则为这座房子进行了基础装修;现如今我们所做的,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 6.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
              ……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二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大公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材料二发表于哪一历史时期?你如何理解中国“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种觉醒取得了什么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的两种途径。
            • 7. 变革与创新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机构概           况
              商部清承明制,六部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清仿西政改制,增设商部,制商法,鼓励实业。
              农工
              商部
              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颁布了一批章程。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实业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农商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形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革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影响。
              材料二 : 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材料三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取得的最突出成就。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 8.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一一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材料四:“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先生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3)依据材料四,指出两人的文明发展观各是什么?试各举一例说明。
            • 9. 论述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l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材料三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可见,现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阅读上面三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近代中国人民努力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及对你的启示。
              要求:表述逻辑清晰;表达完整;史论结合。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二  梁启超在《初归国演说辞》说:“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收其文明而与己之固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出焉。”
              材料三  1987年4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曾预言,中国将“为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曾说:“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新文明”在思想领域的表现。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