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的口号都有哪些?图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得知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学习指的哪项思想文化运动?材料三对于该“精神文化”层面学习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编自于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4)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韬(1828-1897年)1848年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并担任外国传教士麦都思的翻译助手。与人合作编译了《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流》等西方自然科学书籍。1874年创办了由中国人独立编辑出版的大型中文报纸《循环日报》,出任总编辑。1884年,他出任我国最早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学校--上海格致书院的掌院、山人,致力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事业。
              王韬提出“君民共主之国,如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麦。”“朝廷有兵刊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远近,此君民共主也。”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韬为中国近代化发展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王韬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并分析原因。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的可取之处。
            • 5. 2013年岁初,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的雾霾天气,敲响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警钟。注重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  人类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见示意图)

              --材料摘编自范小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材料四  国务院参事徐嵩龄认为,“如果说,二十余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显著表现出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那么循环经济可能是提供这一超越的机会。”
              --材料摘编自范小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错失的历史发展阶段,并分析错失的主要原因。
              (4)你对材料四的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矗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村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 7. 观念更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
              “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1)甘龙的观点是什么?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不得照抄材料)
              材料二                           表1
              代表人物主张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之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并概括其共同之处。(7分)比较分析郑观应之于李鸿章,陈独秀之于康有为的“观念更新”。(6分,任选一组作答)
              材料三  20世纪初的美国处于“崛起与扩张”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矛盾也异常尖锐。
              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的自动生产流水线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一场革命。1909年,福特汽车每辆价格从780美元降至360美元。1914年美国汽车年产57.3万辆。1920~1921年福特公司年产125万辆。1914年初,福特公司宣布,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减至8小时,同时提供每天5美元的工资(此前日薪2.34美元).公司每年将为此多支出近1000万美元,而当时它的年利润才刚超过1000万美元。美国乃至世界都为之震惊。有经济学家批评福特“拿博爱主义做幌子来争取人心”。福特解释说:给工人以高工资“是效率问题,绝不是慈善行为”,“工人也无须感激雇主”。公司当年利润增长至3000万美元。福特的逻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颠覆。
              --(据刘绪贻《美国通史》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美国“崛起与扩张”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分析观念更新对福特公司发展的推动及其社会意义。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中心论”形成的经济原因。20世纪70-80年代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西欧中心论”被打破。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对待外洋事务的态度如何?其具体措施有哪些?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文献记载表明,整个清朝时期上海至少出现过124个同乡会馆或商业行会,如商船会馆、泉漳会馆、药业会所等。1912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公共社团在中国大量涌现。1912年3月上海闸北公民会成立,声称“我们公民有权发言、讨论和处理所有地方行政秩序,大家都不应该放弃。”9月上海南区公民会成立,理由是在共和时代所有的地方事务都应该通过统一意见及集体智慧和努力来办理。
              --摘编自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
              材料二  北洋政府(1912~1928)颁布的部分禁令
              时间主要内容
              1912年5月所有的私立团体不得干预司法和行政机关的事务
              1914年6月取缔全国公民会
              1926年5月禁止一切自愿社团参与政治活动,不得发表全国通电和举行抗议集会在政治问题上煽动人民
              --摘编自《政府公报分类汇编》和《时报》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上海公民会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颁布禁令的意图,并概括其反映的时代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公民会等社团的历史作用。
            • 10.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戒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                  ------《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
              近代中国,民主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观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思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克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
              材料二 “国会者,君主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孙中山曾说“虽然英国宪法所隐含的三权分立原则,经过孟德斯鸠的详细阐发,再经过关国宪法的实践和修改,已经日臻完备,但是由于百余年来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不适用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就委任制而言,更是弊端丛生,特别是每逢政党轮换或总统更迭之际,大批官员同时俱换,不仅不胜其烦,而且还容易导致政治腐败散漫”。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民主未在近代中国扎下根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要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主要不同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