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科学无国界之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学是人类全体的,……科学是非西方民族所普遍单重和追求的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实际上,正是科学及与它有关的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因此,从前的从属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作出伟大而独特的贡献的秘密来矫正不平衡状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材料三  明白的说,照我的意思,是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人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只有踏实的莫定一种人生,才可以真吸收溶取了科学和德莫克拉西两精神下的种种学术、种种思潮而有个结果。否则我敢说新文化是没有结果的。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
              请回答:
              (1)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来矫正不平衡状态”的?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什么局限?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法?
              (4)20 世纪20年代,科学在国内为广大知识青年所推崇。综合上述材料及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其原因。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其主张的相同之处。
              (2)指出材料二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与材料三主张的相似点。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 3.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思想史论》中说:“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国图志》五十卷……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然则,执此书即可驻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
              --魏源《海国图志序》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於伦理上保守纲常阶段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材料四  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主张的异同。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时代课题”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 4. 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先进的中国人做了许多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这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材料三  1954年以后我国宪法的修改历程
              方式结果
              全面修改
              (将原来宪法重新修改)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
              部分修改
              (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
              1988年修正案
              1993年修正案
              1999年修正案
              2004年修正案
              请回答:
              (1)为了实现材料一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国民志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了什么努力?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制定的第几部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自近代以来,我国宪政建设的历程有什么特点?
            • 5. 思想解放是指“思想观念冲破传统旧思想的禁锢和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陈旭麓《浮想录》
              材料二  20世纪早期,一位知识分子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
              材料三  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面对材料一中“诸事不如人”的困难,先进的中国人在第二次反思之前提出了哪些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该“知识分子”对此运动的态度及其所持理由。
              (3)材料三中的“精神枷锁”具体指的是什么?为解决那些“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哪些理论创新?
            • 6.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  发起中国近代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人认为,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是大基地、大框架的,提供了一套毛坯房;而邓小平们则为这座房子进行了基础装修;现如今我们所做的,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 7.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
              ……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二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大公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材料二发表于哪一历史时期?你如何理解中国“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种觉醒取得了什么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的两种途径。
            • 8.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有一些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近代中国人做了哪些不断深入的努力?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以上这些努力不断深入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什么?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4)概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 9. (2015秋•赣州期末)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提取信息
              材料   现代化是突破原有农业大生产力形态转向工业大生产形态引起的社会巨变。这种大转变有二种类型: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大转变的最早启动,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内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创新性巨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过程。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各国属于这种类型。……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传导性巨变,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急剧变革过程,后进国家属于这种类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哪一种模式?并说明理由。
              (二)论证观点
              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三)阐释事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3)试从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 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 世纪60-90 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