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例,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 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 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 ……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 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 ……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l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公房制与西方的官邸制的共同点。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 2. 材料  开皇元年,杨坚刚做了皇帝,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在朝廷废除北周模仿《周礼》所建立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开皇三年,在地方职官方面,把齐、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开皇元年与三年,修订成新律《开皇律》,“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三年十一月,下诏曰:“如有文武才用,未为时知,宜以礼发遣,朕将铨擢。”
              从开皇元年开始,隋文帝、隋炀帝曾经三次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又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隋文帝还下令“大索貌阅”。朝廷按照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查出有谎报年龄者,基层官吏保长、里正都要流徙远方,并鼓励民户互相检举。根据高颎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朝廷规定划分户等的标准,每年正月,地方官负责在乡里挨户依照标准定等,当作征发差役、确定税额等的依据。
              开皇五年,隋廷又在各地设置义仓。要百姓与军人都要按规定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荒年之用。
              开皇九年正月,陈朝灭亡,全国又告统一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2)根据材料,分析隋文帝改革的特点。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法币的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金融。金融界的充实与稳定,银行放款的增加,使投资工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便刺激了资本家投资的欲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历史博文《1935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调整金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起到的积极作用。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陆续在新占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但是,分封制作为一种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轻易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全国统一后不久,丞相王绾等就建议秦始皇把诸子派到燕、齐、楚等地设置封国。秦始皇让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随着秦朝疆域的继续扩大,后来增至四十余郡。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采用郡县制的作用。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隋书•高祖纪下》有云:“开皇十年五月己未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窎之人,竞无乡里之号。’”……按《隋书•食货志》云隋文帝代周,“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前篇语及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定令“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其制已开兵民或兵农合一之端。……唐代府兵的基本条件,即兵民合一,实已完成于隋文帝之世。
              隋文帝时府兵的另一个改变是:当他尚未代周但已掌握政权的时候,下令恢复府兵的汉
              性。……复性,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复性,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名实相符的汉人或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摘编自万绳楠《陈寅格: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积极意义。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然而自明末社会大动乱以来,户口、土地册籍已荡然无存,地亩和人丁很难确知。与此同时,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他们或迁徙流亡,或隐匿户口。作为应对措施,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又称人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
              --摘编自禇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制度。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形成所谓村治派,提出了实行乡村自治的理念。他们明确表示,成立村治学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他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对农村教育最为投入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农民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想产生的教育建设方案不是偏于心理,或物质,或社会,或国家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集中在一切建设的基础上作工夫;简言之,就是人的建设,或新民的建设。此种建设成功,则其他一切建设都易着手进行。”
              --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村的改造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 8. 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元仁宗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
            • 9. 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从小就仰慕汉文化,他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完颜亮少年时爱读书,能吟诗、作文,喜欢下棋、点茶,交结儒士。因此对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比较熟悉。
              完颜亮年轻时“英锐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这从他年轻时所写的“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等诗中可以反映出来。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完颜亮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具体内容
              政治制度的改革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改革和加强科举制度;等等。
              迁都燕京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社会经济方面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1)根据材料,说明完颜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颜亮改革的历史影响。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姿睢,无所厝(安置)於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