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著名的德尔菲神庙石碑上刻着一句名言“万事切忌极端”,成为雅典人价值观的典型代表。梭伦在执政时指出“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份”,为缓和社会矛盾他颁布法令规定,“平民所欠的债务一律废除,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他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寡分为四个等级,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梭伦改革为雅典打上了这种“生态平衡”的烙印。
              --摘编自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材料二  众所周知,美国1787年宪法的条文具有弹性,用语宽泛模糊,给反复的重新解释留下了空间;更重要的是,它给自己预设了更新机制,巧妙地协调了原则和妥协的关系,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寻求满足自身利益的资源,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制宪时期的美国各州在地域、居民、经济、体制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社会就具有群体和利益的多元性,而且经常发生冲突。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谈判”而达成妥协,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这种办法的好处是避免了社会在极端对抗中消耗资源,其结果相对接近社会公正这种人类普遍的理想。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人“价值观”是什么,这种“价值观”在梭伦改革中是如何体现。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宪法如何避免极端,并简析其作用。
            • 2. 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材料二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阿克顿(英国历史学家)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中调和新兴工商业阶层与旧氏族贵族之间矛盾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多元利益的妥协”?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妥协”现象的认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郊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猎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热门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的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学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来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摘编自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 4. 改革是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改革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属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上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3)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的谥号为什么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材料三  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4)根据材料三,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
            • 5. 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古希腊和中国,梭伦和商鞅结合各自国情,厉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
              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上(雅典地区)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使商无得籴,农元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哪一措施?并从地理环境视角说明推行此措施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此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或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各自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