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是不能促进我们达到目标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应一概斥为无用。  
              ——斯宾诺莎

              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契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卢梭

              (1)材料一中,斯宾诺莎所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东西”又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立法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除立法权外,作者认为国家权力主要还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以上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论政府》(1688年)

              (1)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其基本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理论?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史实,分析上述思想在当时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有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法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洛克和卢梭思想的核心,指出其与专制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7世纪以来民主思想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指出其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洛克认为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请回答:
              (1)洛克“分权”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其学说与洛克的差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 王,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应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1)请分析以上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
                                                                                                                                                                                                                                   
              (2)根据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作用。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既然是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出让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权利……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洛克《政府论》(1668年)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1)依据材料一概述洛克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克民主思想的不足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简述洛克民主思想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洛克认为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请回答:
              (1)洛克“分权”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其学说与洛克的差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刺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法律已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已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 孟德斯鸠(1689一l755)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摹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四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圆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1)根据材料一,分析黄宗羲主张的进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进步主张产生的历史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关于国家学说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材料三中盂德斯鸠国家学说与洛克国家学说的联系与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康有为奏折的主旨是什么?并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新思想的两个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雅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 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 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约公元前547年)推测“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约公元前480年与470年之间)认为“万物的 本原是火”。
              普罗泰格拉(公元前481年——约公元前411年)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三 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的理论。……是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虽然美国宪法产生于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但早期的欧洲大陆启蒙思想和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却都对它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曹华、胡风云《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的希腊和中国出现思想活跃的相同历史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学者思想认识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三,归纳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接受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和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思想发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事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政府的形式以最高权力,即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既不可能设想由下级权力来命令上级,也不能设想除了最高权力以外谁能制定法律。所以,制定法律的权力归谁,这一点就决定国家是什么形式。”
              ——摘自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整理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洛克、卢梭的主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