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摘鳊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即是要实现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不是‘可以做’的权利性规定。法律成了压制性的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工具。他相信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现代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对于自身人格尊严、自由平等、权利义务以及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感知和体认。……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而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熊晓梅《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罗马公民与中国古代臣民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德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认识。
            •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韬(1828-1897年)1848年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并担任外国传教士麦都思的翻译助手。与人合作编译了《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流》等西方自然科学书籍。1874年创办了由中国人独立编辑出版的大型中文报纸《循环日报》,出任总编辑。1884年,他出任我国最早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学校--上海格致书院的掌院、山人,致力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事业。
              王韬提出“君民共主之国,如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麦。”“朝廷有兵刊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远近,此君民共主也。”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韬为中国近代化发展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王韬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并分析原因。
            • 4. 民意测验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测验方法,中国较为规范的民意测验发端于民国时期。
              1926年1月4日,当时有较大影响、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群体的《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主编孙伏园向读者征求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该民意测验前后进行了55天,收到有效投票791份。
              附《京报副刊》“新中国柱石十人”测验评选结果:
              排名姓名备注排名姓名备注
              1蔡元培1916年始任北京大学校长6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2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主席7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代表人,中共中央总书记
              3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8李烈钧国民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国民大革命
              4吴稚晖新文化运动代表人,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9于右任国民党员,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参加过二次革命、国民大革命
              5冯玉祥北洋军将领,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组建国民军10徐 谦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参加过反袁斗争和国民大革命
              结合“新中国柱石十人”测评结果,评点一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观念。
              要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评点有据。
            • 5.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天下为客,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霭群瓷裂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盗乡愿,而责所托之孔,又乌能知孔哉?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各自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思想主张的异同。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的新兴力量大多肇始于得风气之先的南方或以南方为主。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同盟会在1905至1906年有统计的会员为976人,其中广东170人,湖南158人,四川130人,湖北125人,余为其他各省。江、浙、皖人数不著者,因三省主要为光复会活动地区。光复会不像兴中会、华兴会的人几乎全体加入同盟会,而它只有少数人陆续加人。从改良思潮的酝酿到改良派的形成固然起于南方,即后来的立宪运动也以南方为基地。如江浙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北的宪政筹备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均是。两派的组织及其活动地区说明了它们的社会基础的同一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评材料中关于“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7.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嗟吁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左:
              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我同胞皆须自认为自己的汉种中国人之中国。……驱逐居住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对敌干预我中国革命独立之外国及本国人。……区分省分,于各省中投票公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府州县又举议员若干。……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各人权利,必需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自邹容《革命军》第六章《革命独立之大义》
              (1)据材料概括指出邹容的革命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中邹容关于中华共和国的构想。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日知录》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材料三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