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选自1900年梁启超创作的散文《少年中国强》
              材料二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无辜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赢得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们的称赞.…二战刚结束的时候,首都柏林还是一片废墟.然而到2010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德国已排在第四位.
              材料三“在德国,二战后初期是由苏美法英四国分区占领的.在纽伦堡审判期间,四国达成协议:关于涉及德国全境的事项,由四国共同处置,一致通过.而日本,二战后是由美国单独占领的.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逐步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极力扶植日本的右翼势力.“东京审判”就是在美国操纵下进行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广大亚洲国家却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在德国,由于纳粹主义和纳粹分子得到了很好的清除,所以战后的德国联邦政府都是反纳粹的,对战争的反省也是认真和诚恳的.而在日本方面,战后的政治基础是不利于认真反省侵略战争的.它保留了天皇制,尽管天皇大权已被剥夺,但他的“日本国之象征”、“日本国民统合之象征”. …从历史文化上看,欧洲存在着有“原罪”忏悔意识的基督教文化和重在自我反省理性精神,这些文化传统为二战后德国反思战争责任打开了精神通道.…从地縁政治来看,深受德国侵害的国家如苏联、法国、英国、以色列等,战后经济、国力强大.而在亚洲,深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状态.”
              --《中国科学网》
              (1)梁启超与日本在对“国”这一概念理解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认为“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德国对战争进行深刻反省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戊戌六月康氏为德宗论法国革命,日:“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日: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06年初,梁启超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批驳革命派的共和论。他认为,民智低下、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应加强中央集权,以开明专制为过渡而进入到君主立宪。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夕,梁启超撰写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宪政体制。在此前后,他还写下了《国民浅训》、《国体问题与外交》、《国体问题与五国警告》等文章,进一步抨击帝制,提倡共和制。
              材料二  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是维新变法运动中患难与共的政治盟友。但是由于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的立场,特别是二人对张勋复辟的不同政治立场,最终导致梁启超与康有为这对政治盟友走向决裂。由此可见梁启超主张政治变革、维护民主共和的决心和态度。梁启超曾避居日本,日本对梁启超有救命之恩,而清政府曾屡次欲致其于死地,但梁启超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过日本的长期保护就卖国哈日,而是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丁洁琳《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宪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的可贵品质。
            • 4.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重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 ,比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漸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g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一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种,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对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5. 材料一  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因此,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按大多数人的意志交付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将能确保大多数人的自然权不受侵犯。在所有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
              -摘编自斯宾诺莎(荷兰)《神学政治论》(1670年)        材料二  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仁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集》       材料三  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1)概括材料一中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
              (2)概括材料三中梁启超的主要主张及其依据,并分析他与材料二中严复主张的共同之处。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乙  中国旧思想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意图是什么?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社会的背景?
            • 7.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 8. 思想家眼中的君民关系在中外政治发展中,君与民的关系曾是东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探索的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仁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其与孟德斯鸠主张主要差异是什么?
              (3)英国在走向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洛克的基本思想的?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 9. 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材料二: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予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材料四: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10. 文字的演变与思想观念联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铜鼎铭文中的“國”字写成“或”字。“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许慎:《说文解字》)
              “國之初字,从囗,一为地区之通象,合之为有疆界之地区之意为通象,故为象意而属指事符。”
              “國”的简体字形“国”,大约到宋朝才开始出现……《广韵•烛韵》称:“玉,《说文》本作王,隶加点以别王字。”……《尔雅•释诂》曰:“王,君也。”
              --摘自李华兴等《索我理想之中华》
              (1)材料一图片中铭文的字体是什么?从“國”到“国”的字形演变体现了“国家”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  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2)与材料一相比,梁启超阐述的“国家”要素新增了哪些内容?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孙中山“国家”观念的共同特征。
              材料三  三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全国人民除汉奸外,皆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武装抗敌之自由。
              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
              ……
              四 改革政治机构
              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甲:总则
              一  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
              二  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集中全力,奋砺迈进。
              ……
              乙:民众运动
              二十五  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
              二十六  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与以合法之充分保障。
              --《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一九三八年四月一日)
              (3)材料三中两党的救(建)国主张有何异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观念演变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