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政治演说往往是正义与邪恶交错,真理与谎言相融,成为鼓动、演说者渲染和辅佐政治的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地调整……殖民地人民与当地代管政府有政治上的自治权。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互相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二
              若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尽我们的全力,尽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去作战,对人类黑暗、可恶的罪恶史上空前凶残的暴政作战。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不惧一切恐怖,不论……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丘吉尔1940年5月13日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演说的内容在《凡尔赛和约》中的实践情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演说的背景,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的成效。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的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材料四 (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的主张有什么主要分歧?说明法国的目的和表面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的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材料四 (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的主张有什么主要分歧?说明法国的目的和表面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 4.

              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中,协约国宣布,严裁德国军备目的是“推动所有国家普遍限制军备成为可能”;同时据国联盟约第8条,国联成员国承诺“为了维持和平,要求把国家的军备减少到足以保卫国家安全的最低限度”;“有效地促进国联盟约第8条规定的裁军”成为国联成员国加入国联的重要条件,依此规定,德国坚持要求其他国家必须裁军。

              国联裁军会议最终于1932年2月召开,德国代表团始终坚持其他国家必须裁减军备到凡尔赛条约的水平或承认德国重整军备的权利,否则德国将退出国际裁军大会。当时,正值经济危机的高峰和日本最激烈地进攻上海的时候,与会国都已明白,国联十多年的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消失殆尽了。  

              ——摘自E·H.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裁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国联十多年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消失殆尽”的因素。

            • 5.

              材料:“一战”后,日本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开始随之急剧膨胀,日本人对亚洲的优越感度指导者意识更是越发浓厚。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在一战的影响乏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

                 小寺谦吉是此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亚洲主义者,他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日本向中国提供智识,中国向日本提供物资。日对中施加军事援护,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小寺的大亚洲主义虽然在表面上主张中日两国的相互团结依存,但实际上却否认中国的地位,宣扬日本以“调和文明”来改造中国。

                                                                                                                            ——摘编自刘峰《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亚洲主义的理论与行动》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寺谦吉亚洲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的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克里孟梭《对劳合 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材料四  (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的主张有什么主要分歧?说明法国的根本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请回答: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哪些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并指出矛盾所在。

              (2)材料二列宁所作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 8. 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战后不愿在威尔逊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中领头,这往往被归因于美国的主张在巴黎和会上被欧洲丢弃后产生的蒙受政治欺骗的感受。但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所谓“孤立主义”在对外交谈判的疑虑之外有其更深刻的根源。
              --[挪]文安立《全球冷战》
              材料二
              美国的冷战世界观主要源于其对大萧条做出的反应,其冷战战略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日本在1941年的进攻佐证了美国人的这样一种观念,即干涉主义和全球改革对美国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美国想重新获得安全感,则“恶魔”就必须被消灭干净。
              --[挪]文安立《全球冷战》
              (1)材料一中威尔逊提议建立的国际组织的名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实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现实和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眼中的“恶魔”指的是哪些政治势力?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前后对外政策的变化。
            • 9.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历史上的“航行自由”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Hugo Grotius)。格劳修斯提出世界海洋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受到某些国家控制的。这一关于“航行自由”的观点最终为世界各大国所接受。

              海权大国,不管是18-19世纪的英国还是现在的美国,都是航行自由的坚定拥护者。英国主张航行自由是为了推行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美国主张航行自由既为了确保经济扩张,也为了给美国海军提供在世界各地的“战略介入”,从而维持美国的海上霸权。17世纪的格劳修斯认识到沿海国家应对沿海水域拥有一定的主权,所以航行自由并不是绝对的。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国际上通行的规范是沿海国家可以拥有3海里的领海。这是基于所谓的“大炮射程原则”,即一国应对位于自己大炮射程以内的水域拥有控制权。但这一3海里的原则显然不适用于20世纪的现实。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12海里领海权。此外,国际社会也认识到沿海国家应对它们自己领海以内的资源具有开发与使用权。这些关于海洋权益的争辩最终反映在1982年谈判达成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

              美国“航行自由”政策的另一矛盾之处在于,美国宣称自己是唯一有意愿与能力维护航行自由这一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核心成分的国家,但与此同时,它却拒绝加入最能体现航行自由原则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请回答:

              (1)材料材料,指出“航行自由”概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行所谓公海“航行自由”政策的实质并说明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