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国的本意来讲,如能同交战双方保持和扩大贸易关系当然更为理想。但是由于英国海军掌握了制海权,同中欧列强发展贸易的美国商人不仅要冒货物被英国军舰借故没收的风险,而且有被协约国开入黑名单而拒绝做生意的危险。因此,美国不顾德国的一再抗议, “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随着美国与英法贸易的不断增长,大量军需品运往协约国,美德关系的阴影迅速地扩大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指出使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初期使美国“决心保持中立”的原因。指出二战初期“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具体史实。列举美国向“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的措施。(举3例)

            • 2.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化革新的改革措施最先推行于京畿和东部地区,随后逐步向全国推广,期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斗争.大约在652年时,班田收授法全面付诸实施,并建立了户籍.661年,日本进攻新罗,两年后被新罗和唐朝联手击败,保守派趁机发难,猛力攻击大化革新,664年朝廷被迫恢复贵族对部分私田和部民的所有权.一直到672年全国性的大内战之后,天武天皇即位,改革派重占上风,大化革新的各项改革措施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贯彻.676年,再次废止旧豪族占有私田和部民的特权,将所有私田和部民收归公有,同时还修改官吏的冠位制度,制定成文法《净御原律令》,以巩固大化革新的成果.701年制定的《大宝律令》以法律的形式全面总结、肯定了各项改革措施,大化革新至此宣告最后完成.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大化革新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大化革新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在《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辩论中,梁启超主张实行“制限选举”,反对给家无足够储粮、目不识丁的“贫民”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革命派与此相反,主张实行没有任何财产和文化限制的“普通选举”.……1912年,辛亥革命刚刚胜利不久,孙中山一方面肯定美利坚、法兰西是“共和之先进国”,但是,他同时以极为明确的语言表示:“两国之政治,操之大资本家之手.”“英美立宪,富人享之,贫者无与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孙中山就把他的国家理想表达得更显豁:“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

              ——杨天石《辛亥革命的特点与领导力量——(帝制的终结)序》

              (1)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与革命派在选举权问题上产生不同的主要着眼点.二者的不同体现出怎样的民主追求?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主张与美国、法国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7月日本决定南进后,于9月23日派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印度支那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侵入泰国、缅甸、马来亚(令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桥头堡.9月26日,美国给以还击,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为了南进,日本一方面于9月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奈约,相互呼应,以德制美,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以此调整关系稳住苏联.需要指出:为了保障苏联东部安全的这个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相保证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苏联承认伪“满洲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以解决中国战场问题,西伯利亚则待苏联战败时再去侵占.

                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24日,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对此,美国立即作出反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日本也冻结了美、英在中国沦陷区的资产,作为反制裁.双方关系行将破裂,已如箭在弦上.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的南进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阻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开辟东南亚战场的主要原因及给日本带来的弊端.

              4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狂飙乍起的“拒俄”运动中,邹容越加意气奋发,积极参与张园集会和义勇队的操练.四月二十八日(1903年5月24日),中国教育会在张园开四月月会,邹容作《论改革中国现时大势》的演说,爱国热望,意切情深.同时,他还提出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的倡议,号召全国学生结成大团体.邹容迫切地期望新兴的、最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乘时振作,肩负起反清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正是在这种爱国激情驱使下,邹容写完了《革命军》一书,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持请章太炎修改.章看过后,击节赞赏,认为正是这样直率豪放、通俗的文字,能够发挥广泛的宣传作用,因而不作任何修饰,提笔书写一篇序文,称许《革命军》是“义师先声”.随即由柳亚子等筹集印刷费用,交大同书局排印,于五月初出版发行.

                正当《革命军》问世之际,《苏报》因章士钊接充主笔,于五月初六日(6月1日)宣布“大改良”,言论更趋向激进,“排满”“仇满”的文词,连篇迭出.初六日刊登《康有为》一文,痛斥康有为力倡保皇、抵拒革命的言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邹容的革命思想出现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军》对中围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 3.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 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3) 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的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7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对联合国难民署《那些做出改变的难民》中的人物故事的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表格中“难民”逃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表格中“难民”逃难的影响.

            • 5.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殖民地人口

              39350

              3320

              5550

              1230

              1920

              970

              材料二:“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

              材料三: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w.w.w.k.s.5.u.c.o.m

              国家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军费开支增长率

              270%

              110%

              80%

              19%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对英德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上述要求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 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前两次世界大战皆源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二战前,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虽有发展,但因政治因素影响而不紧密。主导世界经济的列强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使其经济主要依赖于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和“势力范围”,列强间则少有往来……从而使列强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无所顾忌,导致它们走向世界大战深渊。二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依赖越来越密切,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空前加强。

                 二战后五十年的世界政治格局,总的来说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从六十年代末起,出现美苏中大三角。此后又出现了美、苏、中、欧、日五极,使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削弱。苏联解体后,两极体制彻底崩溃,世界进一步走向多极化。多种政治势力的并存,互相抗衡与牵制,形成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随着核时代的到来,核战争更具危险性。战后出现了以科学家为首的反核、反战运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太,其在制止武装冲突、调解危机、推动裁军、限制毁灭性武器等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联合国成了限制全球性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葛兆富《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性战争未起之成因浅析》

              (1)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性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五十年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 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胜负未定的情况下宣布参战,加入以法、英、俄为首的协约国。战争结果,协约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站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同盟国”一方重要成员,而且是反法西斯的“战时四强”之一。战争结果,同盟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又“站对”了。但这次“站对”与第一次“站对”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有本质不同。第一次,仅是胜负意义上的“对”,而无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而第二次“对”,不仅有胜负意义上的“对”,更有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

                                     ——摘编自雷颐《两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教训》

              (1)根据材料简要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成功地跻身战胜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实质性的差别。

            • 8.

              两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都奉行“中立”政策,但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逐步改变外交政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15%。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保持“中立”和参加一战的原因。


              材料二: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中立法”,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使武器禁运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39年前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罗斯福说“假如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罗斯福1940年12月国会演说
              (3)材料三中,罗斯福说“假如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主要喻指什么?“皮带管”喻指什么?据此,美国制定了什么法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定这一法案的国际背景。
            • 9.

              国际形势的发展,常受大国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年

              218

              266

              162

              512

              498

              699

              1933年

              183

              351

              452

              333

              524

              570

              1934年

              292

              455

              709

              540

              707

              803

              1935年

              300

              966

              1607

              646

              867

              806

              1936年

              313

              1149

              2332

              892

              995

              932

              1937年

              940

              1235

              3298

              1245

              890

              1032

              1938年

              1740

              746

              7415

              1863

              919

              1131

              ——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大国国防开支呈现出的特点



              材料二

              第十六条(一)

              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2)材料二反映了国际联盟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国际联盟的实质及影响。






              材料四

              根据(二战中)A和B规定,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西南沙群岛并派海军赴南海诸岛立碑、测绘地图、厘定岛屿滩礁名称,12月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南海中属于中国领土的四个群岛及其附属岛、礁名称。1947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并批准了“加紧建设西南沙群岛力保主权而固国防”的提案,并进行实质性的筹划。

              ——摘编自黄俊凌《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和B的名称。根据材料四,概括二战后初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海海域采取的措施。






              材料五

              (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主要是苏美两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的秘密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4)据材料五,你对雅尔塔会议有何认识? 
            • 10.

              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国的本意来讲,如能同交战双方保持和扩大贸易关系当然更为理想。但是由于英国海军掌握了制海权,同中欧列强发展贸易的美国商人不仅要冒货物被英国军舰借故没收的风险,而且有被协约国开入黑名单而拒绝做生意的危险。因此,美国不顾德国的一再抗议, “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随着美国与英法贸易的不断增长,大量军需品运往协约国,美德关系的阴影迅速地扩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参众两院开会决议,在西班牙现有内战状态存在期间,自本决议批准之日起,不得非法将武器、弹药或作战工具从合众国的任何地点或合众国的属地输至西班牙或输至其他任何外国以便转运至西班牙或供西班牙敌对双方任何一方之用。……  ——1937年1月8日美国参众两院对西班牙禁运武器的联合决议

              材料三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结合材料一,指出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参政两院出台1937年决议的原因和实际结果。并概括该决议对当时国际局势产生的消极影响。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二战初期对中立政策提出疑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在二战初期为“避免卷入战争”采取的应对措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