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 2. 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援助中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日本一直叫嚣北进,迷惑美国,美国政府认为曲“也许一年之内,国民党就会被一个日本傀儡政权所取代,那时全国就会变成一个大满州国了”美国人民认为中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基本乱槽糟的,并不重要的外国1937年在日本全部进口的军事原料和物资中,美国的钢铁占到92%,汽车及零件占到91%.石油及石油产品占到60%.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在1937年坦率指出:“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国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1944牟。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美国志愿人员组成了志愿航空队,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同年,罗斯福签署一系列论告,宣布对日本实行部分禁运。在日本进兵印度支那南部后,美国断绝了对日石油的供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对日实施经济制裁达到高峰  1941年11月,为了拖延于日本开战时间,罗斯福政府考虑对日妥协的“临时协定草案”。美国民众和一些美国官员不赞成对日妥协,呼吁不要牺牲中国。在各方反对和中国所持坚决态度的影响下,美国政府打消了与日本达成临时妥协的念头。
              一一摘编由韩水利《中国抗日战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 4. 在历史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曾欲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而考证中国留学印度之人物。吾细检诸传记,陆续搜集,……其后每读一书,遇有此者则类而录之,经数月乃得此数。吾因将此百八十馀人者稽其年代籍贯、学业成绩、经行路线等,为种种之统计,而中印往昔交通遗迹可以大明。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抗战爆发不久,印度各界对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资扶持与道义声援。泰戈尔就带头捐献,同时动员加尔各答的国际大学通过义演募捐用于中国抗战。连续发表谴责日本野蛮暴行、声援中国抗战的文章、诗歌、公开信,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也使日本政府对泰戈尔记恨又怕,印度还从军事上帮助中国抗战……1942年,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印度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嚣张的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后,等于把中国所有的对外陆地通道全部切断,美国建立了从印度汀江到中国昆明的“驼峰航线”,中国抗日军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追求独立的正义事业,对印度的独立解放运动给予了物资上的帮助和道义上的声援
              --据江亚平《印度: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整理
                  材料三  1954年,为了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印度驻联合国大使梅农在日内瓦与周恩来密切沟通,协调立场。万隆会议期间,中印两国总理自始至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都相互配合和支持。--摘自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在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时所运用的史料搜集方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政府为什么惧怕泰戈尔?印度援助中国抗日根据国际法依据是什么?简述印度的援助在军事上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五十年代中印关系的变化。知道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原则是什么?简述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 5.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照片、漫厕)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资料的重要来源。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参照图1左上角方格,在A、B两个空格中仿写相关文字,并简要叙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2)图2所示著作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该著作发表有何历史意义?图3与图2所示著作内容相比有何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3)分别概述图4、图5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述其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历史图片的认识。
            • 6. 材料 1941年8月9日-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正式会晤,其成果便是著名《大西洋宪章》,其主要条款有八条:……第三,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第五,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
              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大西洋宪章》的这些条款宣示了英美两国战争与和平的目标,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
              一一摘编自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
            • 7. 条约与外交
              国家间签订的条约是了解国际关系的重要窗口。试以“条约与外交”为主题,叙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百年外交地位的变化。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6年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提到:“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在建国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概括这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源。
                 材料二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侵占了菲律宾,并把夏威夷、关岛合并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美国支持日本,借予日本美元达四亿五千万之巨,并且认购了日本债券的大部分。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予以相互承认。
              1914年,美国对华总投资已接近六千万。1917年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参加了巴黎和会,会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
              --摘编自《二十世纪初美国外交政策的时空性》等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在20世纪初期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华盛顿会议说明这一变化在美国同日本、中国之间的关系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  美国国会1935年8月通过《中立法》,1937年4月通过《永久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军火武器。但到了1939年,美国国会对《中立法》进行了修改,提出在“现款自运”的基础上允许美国向英国等美国的友好国家出售武器;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确立总统有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且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借或转让任何军需品”。根据这一法律,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向盟国提供了500多亿美元的援助,用以购买武器装备和其他战略物资。
              --《美国常规武器转让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3)美国由“禁止向交战国输出军火武器”到“向英国等美国的友好国家出售武器”这一变化是在何种背景下发生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通过《租借法》如何改变了其在传统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4)综上,谈谈你对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 9. 美国建国后。不断调整其外交政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
              --华盛顿《告别演说》
                  材料二                      美国在二战期间大事年表
              1939年11月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
              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并确定“先欧后亚”战略
              1941年8月--9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苏美英达成军事协议
              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
              1942年1月1日美国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6月美日中途岛海战
              1942年11月--1945年4月美英:“两栖登陆”;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
              美苏:易北河会师
              1943年11月--1945年7月先后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
              材料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华盛顿提出了怎样的思想?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思想对美国及世界的历史影响。
              (2)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具体分析美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这一判断的理解。
            • 10.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各大国1940-19 43年的军火生产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194019411943
              英国
              苏联
              美国
              3.5
              (5.0)
              (1.5)
              6.5
              8.5
              4.5
              11.1
              13.9
              37.5
              同盟国总计3.519.562.5
              德国
              日本
              意大利
              6.0
              (1.0)
              0.75
              6.0
              2.0
              1.0
              13.8
              4.5
              --
              轴心国总计6.759.018.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生产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41年后军火生产数据变化的原因及后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