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旦I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并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十二卫府及东宫六率。折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至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契,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之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较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的转折期,也是国际关系格局新旧交替的重要时期。1899年和1907年召开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正是国际形势发展的结果。当时新兴力量的出现——以美、德为代表的新兴强国的崛起,自主性民族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等,极大地冲击了既有的国际秩序。两次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的仍是一些大国,但一些新兴大国(如美国)也在会议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会议诞生了许多富的成果:《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等对国际法,特别是战争法的编纂影响极其深远;国际仲裁制度的确立和国际仲裁法庭的建立,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渊源,为后来的国际公约提供了法理依据。

              ——摘编自《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及其历史遗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历史的转折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海牙会议的积极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进入20世纪以来,几乎年年都有数次革命起义。清廷的对策无非是镇压、逮捕、治罪、杀头,简单粗暴,效果不佳。肃亲王善耆经常反思政府的这些举措,认为应该改变对革命党人的态度,攻心为上,应该深化维新改制。于是善耆暗地里经常同革命党来往,打成一片。例如,善耆曾将革命党人程家柽纳入幕府,待为上宾,借助他来与革命党结交。程家柽利用这种特殊身份为革命事业做事。章太炎曾写信请善耆加入同盟会,一起搞革命。善耆连忙回信,表示“不愿入会,愿相扶助”。1910年,汪精卫谋刺摄政王,依照《大清律例》应判处极刑。审案过程中,善耆对汪精卫等人十分关照,汪精卫得以从轻发落,仅以“误解朝廷政策”之罪名,被判处永远监禁。不久,又得以释放。1912年初,在革命军和袁世凯的双重夹击下,清朝已走到尽头,然而倔强的善耆依旧认为局势仍有转机,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

              ——摘编自《王爷竟是“改革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善耆与革命党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善耆未能实现初衷的原因。

            • 2. 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 3.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然而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与米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今后,法定计量单位将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近代和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首先,它以日本1889年公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但对清廷不利的一些内容都被删除了,如《日本帝国宪法》中限制天皇权力的一些条款都不见了。其次,它把臣民权利和义务列在附录上,共9条,而君上大权却列在正文上,共14条。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美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由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的这两部法律文献的积极作用。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 4. (一)(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 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 。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 ,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 《摘编自雍正本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9分)

              (二)(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霍布斯将国家比喻为保障社会统治的实施和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人工机器。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学说,他把自然状态解说为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运用,势必使得自然状态成为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状态,这极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霍布斯又提出,统治者(“元首”)不属于订契约的一方,因此其行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权力,臣民对之则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

                  ——摘编自霍布斯的《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

                材料二: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与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其它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霍布斯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7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学说有何修正和发展。为防止人民不“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洛克又提出了哪些政治原则。(8分)

              (三)(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  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7分)

              (四)(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唐]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关于隋炀帝评价的不同观点。(6分)

              (2)以隋炀帝的评价为例,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9分)

            • 5. 33、(19分)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

              A、知人善任,开明开放。

              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

              (1)(2)(3)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选项代号(3分)。并说明相应的理由。(12分)

              古代政治家

              评价序号

              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秦始皇

              (1)

              唐太宗

              (2)

              康熙帝

              (3)

              (4)根据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史发展的主要趋势。(4分)

            • 6.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四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 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地方管理上采纳了什么措施?(2分)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4分)

            • 7. 7、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 8. 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 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一例。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 9.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B.维护了神圣庄严的国家主权
              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廉政建设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贞观之治就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第二十六》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唐律》首次将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归纳,综合为六种犯罪:“正脏唯有六色,强盗,盗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脏为罪”,其中的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都属于只有官吏才能发生的贪污贿赂犯罪。所以,《唐律》将“强盗”、“盗窃”罪划分在“贼盗”中,而将关于“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的规定放在《职制律》中。不仅如此,《唐律》还把官吏“受财枉法”与“十恶”“杀人”等同列为不予赦免的犯罪,显示出对官吏犯罪的重视。
              --沈大明《<唐律>对官吏的监督、处罚及其实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策略。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的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在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3)据材料三概括《唐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太宗的反腐策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