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中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论语》
                  材料二“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到,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节制和勇敢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中庸”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关注的对象。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或中道”思想的相似之处。这一古老智慧有何现实价值?
            • 2. 变化中的孔子
                     材料一: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巴黎,1687年)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祭孔令》(1913年)
                     材料三:“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
              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伏尔泰、袁世凯、李大钊分别如何评价孔子?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形象的嬗变?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尊崇孔子、抬高孔子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 5.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一一《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一一引自《论语》
              材料三  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一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有何不同?
              (3)两者对人的定义的差别在治国思想上有何表现?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 6.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正)。
              --《论语》
                  材料二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材料三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是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 7.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谭嗣同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个人)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张,从中体现孔予什么思想或观念?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请说明这些主张在当时能够实现与否及其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的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3)根据材料三,列举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  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 10. 儒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和“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的内涵。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中国近代以降,为何说儒学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今新加坡是如何体现儒学的社会价值?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