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清初沿用明代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将各种赋役合并征银。地方各种差役杂派有增无减,各级官吏贪污勒索,人民又遭受沉重的赋役之苦,被迫抗税、逃亡、隐匿地丁,以致了额无定,丁银难征,中央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依照上年各地的报丁数,固定税额,为以后征丁银的标准,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减少时,以新增人丁抵补,税额不变。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开始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摊丁入地的税制。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和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大致是每两银的田赋摊入丁银一、二钱。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而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8分)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 --《清史稿·地理志》
              材料二  五十二(1713年)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得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 1689 年 8 月 27 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 1692 年 3 月 22 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2分)综合以上材料,从民族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角度,对康熙帝予以恰当的评价。(2分)

            • 3. 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达到巅峰。清朝皇帝大权独揽、勤于政事的个人特点,是君主集权体制能够正常运作和充分发挥效能的基本前提……一系列新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保证了皇帝个人意志不受外部影响而全面贯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

              2康熙帝是17世纪后半叶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有人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贡献要看他比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康熙帝处于“康乾盛世”的开端,未能把握工业革命发展的世界潮流,不足称道;也有人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国家的主要贡献,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

              针对上述评价康熙帝的不同观点,就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谈谈你的认识。

            • 4.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 5.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材料二  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根据材料一的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康熙帝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 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供”。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台湾外纪》

              材料二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议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荷兰殖民者)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2)材料二所说的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材料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5分)

              (3)对“台湾弃留”问题,清圣祖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和影响?(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