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作出了各自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为什么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三件大事”邓小平分别提出了哪些政策或方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

            • 2.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四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 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地方管理上采纳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

              (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翻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性。”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创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严复在译著《法意》中指出,“如孟氏(孟德斯坞)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乏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以及对秦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论述的西方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差异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产生这一论述的意图和时代背景。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何在? 






              (2)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 5.

              某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收集了一些法律条文。甲同学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整理如下:

              《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看到了下列条文: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1)根据甲同学搜集的信息,概括《秦律》的特点。

              (2)从乙同学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

              (3)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

            • 6.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2分)

              材料二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回答:

              (2)根据材料,概括秦律的特点,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8分)

            • 7. (12分)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统一、主权完整的国家利益一向是政治人物孜孜以求的历史作为。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三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创新地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请回答:

              (1)如果将材料一的四位政治人物归为一类,则其最恰当的归类依据是什么?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以上类别(或视角)下,四位历史人物所作的历史贡献。(4分)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什么?(3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其思想核心是什么?(3分)

            • 8.

              【加试题】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政策及两种主要方式,简要分析其效果。



              材料二 1789年4月30日,在纽约举行了美国第一届总统的授权仪式。图为华盛顿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读誓词,成为开国总统。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华盛顿评价的其中一种意见,结合史实扼要予以展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帝的功绩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 10.

              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 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 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 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

                    (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