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古希腊)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以上均引自《柏拉图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对古希腊民主制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设计了一个怎样的理想国,并对这一理想国进行评价。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中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论语》
                  材料二“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到,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节制和勇敢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中庸”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关注的对象。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或中道”思想的相似之处。这一古老智慧有何现实价值?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尊崇孔子、抬高孔子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 5.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一一《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一一引自《论语》
              材料三  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一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有何不同?
              (3)两者对人的定义的差别在治国思想上有何表现?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 6. 材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他(亚里斯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亚里斯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斯多德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1)材料一中“尊敬的人”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的具体表现。
              (2)从上述材料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持何种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
            • 8.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正)。
              --《论语》
                  材料二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材料三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是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  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