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下列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2.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B.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 3. 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 4.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 5.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 6.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以下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7. 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 8. 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 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B.保证区域公正性
              C.笼络北方知识分子     
              D.维护国家稳定性
            • 9.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 10.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