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 2.
              中国古代南宋时民间有谚语:“苏湖(太湖地区)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则有了“湖广(湖南湖北)熟,天下足”一说。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判断合理的是
              A.两宋到明清,苏湖地区粮食输出量逐渐减少
              B.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经济水平超越苏湖地区
              C.明清时期,湖广地区广泛运用风力水车
              D.海禁政策对苏湖地区粮食生产打击重大
            • 3.
              《大清律例》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A.大户人家人口繁多B.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世家大族纠纷不断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4.
              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和县县城以北龙潭洞发掘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猿人头盖骨、零星的牙齿及額骨、颌骨碎片化石。通过鉴定,这一古人类是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考古工作者将其命名为“和县猿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的倌息是
              A.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的空白
              B.佐证了我省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
              C.提供了研究长江沿岸人类起源和发展最有力的依据
              D.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力
            • 5.
              (17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 6.
              史学家认为,公元前 645年晋国“作爰田”是一次重大变革,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实质是                         (   )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各个阶层的地位
            • 7.
              “铁农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首先使得开垦荒地变得容易起来,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其次,使得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成为可能,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列观点与材料相印证的是
              A.两周之际至春秋战国时期可称为铁器的初始期
              B.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C.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是我国铁器的大发展时期
              D.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
            • 8.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引自电影《天仙配》中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模式?(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1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 9.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 10.
              (20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 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郡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⑴“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2分)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2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⑶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3分)
              ⑷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