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曹操于建安九年(204年),颁布《收田租令》,其中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材料二:(西晋太康元年)又制户调之式: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之户,岁输(交纳)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征收田赋)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一《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晋赋税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 2. 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表:
              朝代最高财政收入
              北宋100000000两白银
              南宋80000000两白银
              明代5000000两白银
              清代3000000两白银
              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
              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
              B.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
              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郡县管理下的交纳赋税的白耕农。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屯田民、兵士、手工业者等不在其中;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也不在户籍中。关于这一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白由度增加
              B.白耕农和部分依附人口承担官府赋役负担
              C.中央集权削弱.多种地方力量并存
              D.庄园经济盛行,其实质是白然经济
            • 5. 汉代征收人头税.汉武帝时成年男子缴纳120钱,作为军赋,归大司农;儿童税从七岁开始征收,每年23钱,“以食天子”,属于少府.这反映出汉代赋税制度(  )
              A.完全依赖人头税的征收
              B.主要服务于皇室相关费用
              C.建立在商品货币经济基础上
              D.有助于商品经济活动
            • 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初沿用明代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将各种赋役合并征银.地方各种差役杂派有增无减,各级官吏贪污勒索,人民又遭受沉重的赋役之苦,被迫抗税、逃亡、隐匿地丁,以致了额无定,丁银难征,中央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依照上年各地的报丁数,固定税额,为以后征丁银的标准,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减少时,以新增人丁抵补,税额不变.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开始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摊丁入地的税制.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和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大致是每两银的田赋摊入丁银一、二钱.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而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嘉、隆(明世宗嘉靖和穆宗隆庆年间)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诸役卒至,复佥农氓。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材料二
              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之平。况盛世人丁,永不加赋,则丁银亦有一定之数,按地均输,更易为力。查各属人丁,多寡不等,今就一邑之丁粮,均摊于本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以上两种税制改革主要内容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税制变化的历史意义。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编译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役制度的主要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两项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 9. 国人一般以田为宝,但历史上却多次出现“受田者与田为仇”、“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自愿”把土地“投献”给享有“产无赋、身无徭、田无粮、廛无税”的“缙绅之家”。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朝周期更迭
              B.商品经济诱导
              C.赋税负担沉重
              D.豪强势力膨胀
            • 10. 材料一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扬炎制定了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於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定,而均收之。道黜陟使按诸道丁产等级,免鳏寡惸独不济者,敢加敛以枉法论。”--《文献通考》卷,田赋考三
                  材料二  明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明神宗实录》卷2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税制实施背景的主要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税制的主要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