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目的是服务皇室经费开支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业贸易活动
            • 2. 汉代征收人头税.汉武帝时成年男子缴纳120钱,作为军赋,归大司农;儿童税从七岁开始征收,每年23钱,“以食天子”,属于少府.这反映出汉代赋税制度(  )
              A.完全依赖人头税的征收
              B.主要服务于皇室相关费用
              C.建立在商品货币经济基础上
              D.有助于商品经济活动
            • 3. 材料  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现象。逮到隋初,这种局面依然存在,故文帝下令“大索貌阅”,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如堂兄弟)以下,兼令析籍贯,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同时又接受高颎的建议,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为由,推行“输籍定样”,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入册籍。至炀帝初年,裴蕴再行“貌阅”,规定“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纠,若纠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服役。”据统计,文帝和炀帝时期的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 万余。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代括户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括户制度改革的作用。
            • 4. 《国语.越语》中记载,妇女快分娩时得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口猪.生三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该措施(  )
              A.反映了传统的重男轻女
              B.反映了越国徭役赋税繁重
              C.使越国的国力得到增强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5.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嘉、隆(明世宗嘉靖和穆宗隆庆年间)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诸役卒至,复佥农氓。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材料二
              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之平。况盛世人丁,永不加赋,则丁银亦有一定之数,按地均输,更易为力。查各属人丁,多寡不等,今就一邑之丁粮,均摊于本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以上两种税制改革主要内容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税制变化的历史意义。
            • 7. 《隋书•食货志》称:“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于正课焉。都下人多为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客皆注家籍。”此材料说明了
              (  )
              A.豪强地主隐秘人口土地现象严重
              B.赋役制度推行艰难的主要原因
              C.豪强地主和官府争夺人地的矛盾
              D.社会的动荡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 8. 《春秋觳梁传》记载:“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据材料判断,初税亩的实施实质上(  )
              A.改变了剥削方式
              B.改变了土地制度
              C.改变了劳动者的身份
              D.鼓励开垦土地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在此之萌),昭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供应)诸费,以及土供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
              ……
              嘉(靖)、隆(庆)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役、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诸役卒至,复佥农氓(农民).条鞭法行十余年,规制顿紊,不能尽遵也。--以上材料均摘自《明史•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税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明朝时期编制的鱼鳞图册和黄册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赋税征收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评价一条鞭法的实施。
            • 10.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经济发展,与赋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顺治和康熙时,编订《赋役全书》,改进纳税制度。康熙五十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固定丁税,稳定了全国的丁税负担。雍正元年,制定摊丁入亩政策,将丁税平均分摊于地亩之内,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戴逸《清史》
              材料二  改革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农村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李文《当代中国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清初赋税政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较,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