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他从中国历代赋税制度(主要针对农业)改革历程中总结出的一条历史规律。以清华大学的秦晖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学者把这一规律称为“黄宗羲定律”。
              现代有学者把“黄宗羲定律”用公式表示,即:
              ◎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王安石免役钱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
              ◎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祖庸调+杂派+杂派+杂派
              ◎倪元璐税法=一条鞭法+杂派=王安石税法+杂派+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十杂派……
              会式:bn=a+nx (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说额,x为杂派,n为改制
              次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定律”反映的问题,试析共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认识?
            • 2. 材料  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现象。逮到隋初,这种局面依然存在,故文帝下令“大索貌阅”,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如堂兄弟)以下,兼令析籍贯,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同时又接受高颎的建议,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为由,推行“输籍定样”,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入册籍。至炀帝初年,裴蕴再行“貌阅”,规定“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纠,若纠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服役。”据统计,文帝和炀帝时期的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 万余。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代括户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括户制度改革的作用。
            • 3. 《国语.越语》中记载,妇女快分娩时得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口猪.生三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该措施(  )
              A.反映了传统的重男轻女
              B.反映了越国徭役赋税繁重
              C.使越国的国力得到增强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宋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赋税总收入为3559万贯,其中农业两税为2321万贯,约占65%;茶、盐、酒、商等税为1238万贯,约占35%,农业两税收入的占比最大。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赋税总收入为5723万贯,两税为2762万贯,占48%;其他税入为2936万贯,占52%,开始超过两税。仁宗时期,陕西用兵,财政收支增多。庆历时商税收入已达1975万贯,酒税已达1710万贯,盐税为715万贯,这三项收入共计4400万贯,超过农业两税收入。神宗熙丰年间赋税总收入为7070万贯,两税为2162万贯,占30%,其他税入为4911万贯,占70%.即财政收入2/3以上来自农业两税以外的赋税。--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宋赋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北宋赋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 5.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 6.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时间农业税非农业税
              997年2408.11567.7
              1021年2641.23874.0
              1077年2021.35117.2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 7. 粮食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
              中国古代就有重农的传统,统治者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各种措施。请完成下表。
              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历史事例
              减轻负担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政府鼓励
              土地政策
              保障农时
            • 8. 下表是全汉昇、包伟民统计的《北宋赋税结构表》(单位:万贯。征榷,是指国家专卖收入).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
              时间租税(正赋)收入征榷收入商税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年)2408.11167.740061:39
              天禧末(1021年)2641.22670.0120440:60
              熙宁十年(1077年)2021.3428.4868.828:72
              A.农业税比例逐年下降,说明北宋政府降低农民赋税
              B.非农业税比例上升,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商业的发展
              C.征榷收入增长,表明北宋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度
              D.北宋赋税结构的变化,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 9.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经济发展,与赋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顺治和康熙时,编订《赋役全书》,改进纳税制度。康熙五十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固定丁税,稳定了全国的丁税负担。雍正元年,制定摊丁入亩政策,将丁税平均分摊于地亩之内,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戴逸《清史》
              材料二  改革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农村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李文《当代中国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清初赋税政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较,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
            • 10.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