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段材料叙述了朝贡贸易的特点是

              [     ]


              A.薄来厚往
              B.有限制的贸易
              C.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D.官方控制的垄断贸易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白银)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1793年6月英王特使马戛尔尼与英公使当东,率领一只由五艘战舰700余人组成的庞大外交团队,经海上9个月的行程,终于到达了东方第一大国的门口。对马戛尔尼此行目的解读为
              [     ]

              A.与清王朝签订通商协议            
              B.前来与清王朝进行朝贡贸易
              C.打破大国闭关锁国政策            
              D.开辟英国在大国的广阔市场
            • 4.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明成祖认为应该向外商征税     ②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③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 ④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     ]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①④
            • 5. 下列属于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有
              ①交通道路上有接待客商的店肆,还备有“驿驴”②城市里面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③市中有邸店和柜坊,买卖时间有限定④外商在境内可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 6. 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政治特点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的国际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说明了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说明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从广州出口
            • 8. 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描写当时都城临安的情况中说:“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自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与唐朝前期相比,材料中所反映的宋朝的商业特点是
              [     ]

              A.临安商业分布非常广泛
              B.从事商业的人员特别多
              C.城市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商业已经突破了政府的限制
            • 9.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清朝闭关锁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 1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

              ——据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2)根据材料二,说明1750——1900年间英、美、中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份额变化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