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西汉初年,政府曾经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景帝时期,更是明确指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农商皆本
              D.重商抑农
            • 2.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 )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 《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一系列材料讨论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4)据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欧洲有明显的差异。请归纳中国与社会转型的欧洲在经济、思想与对外等方面的的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产生这种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所说的现象?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并提取历史信息

            图1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农村

            图2  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主)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赴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生计)。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1)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它有哪些显著特点?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新现象的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清代山东植棉进一步发展,植棉州县增至90余个,达州县总数的87%。……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从乾隆年间开始,淄川县出现小机户,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发展为织机20余架。……清代潍县商人足迹更是南达江淮,北至盛京、吉林。苏州的东齐会馆就是潍商与胶州商人共同创建的。
            ——摘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了‘微澜’”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奖励耕织图》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下面两幅图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设计家Thomas(1804——1872)的画册《All of China 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1)材料一表明中国在当时实行怎样的农业文明?这一农业文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有什么地位?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清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问。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己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北宋 李成《晴峦萧寺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文化因素对世界文明进程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