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及其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 2. 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 4. 以下对这两位思想家共同之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B.都是工业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C.都主张革命推翻君主制
              D.都促成本国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 5. 某班同学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课题。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课题一   历史观问题
              孔子厚古薄今,向往尧舜禹的时代和西周的礼乐文明。他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反对违背周礼的行为以及改革旧制度的举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为:“周朝的礼仪制度依据夏商两代,丰富多彩,我主张周的礼制”).这种政治立场和历史观,深远的影响了后世的儒家。
              王夫之认为:尧舜之时“国小而君多,……而暴君横取,无异今川广之土司(指的是西南地区尚处于原使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的首领),吸龁其部民,使鹄面鸠形,衣百结而食草木。”“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
              (1)以上两段材料中的历史观是否相同?分别概括其含义。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的历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题二   民本主义问题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潮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2)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课题三   对政治制度的反思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 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7.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节选自《藏书》)下列诗句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A.“穿衣吃饭,人伦物理”
              B.“农工商皆本”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 8.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 9. 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思想家的讲学之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图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民办%其他%不明%
              宋代15.2870.69014.03
              元代17.2361.150.3321.28
              明代57.2129.840.2412.71
              清代56.6724.110.5618.59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浙江新式实学书院最早出现在宁波。光绪五年(1879 年),知府宗源瀚在月湖竹洲创建辨志书院,……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垒,各设垒长,创甬上开设舆地、算学等新学科先导。
              --唐晓明《晚清浙江书院教育的变革与传承》
              (1)根据材料一图,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时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经济、思想、科技条件。
              (2)根据材料一表,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书院与近代书院在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波能在浙江率先创办新式书院的文化因素。
            • 10.
              【题文】(28分)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
              材料二 从梁启超、胡适到候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股发自晚明的新思潮,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三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在“精神”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其成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判断其所谓的“异质因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9分)
              (3)材料三中“独特社会”的含义是什么?(2分)
              (4)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分别指出上述思想文化的差异性。(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