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封建统治思想中,法家思想占着主导的地位。汉初,由于秦朝的速亡,给封建统治者以极其深刻的教训。他们在“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口号下,以黄老思想作为政策的指导思想,从而使这一思想居于统治地4.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国内形势有了变化,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当时的汉王朝为了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于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置五经博士,设弟子员,并以董仲舒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作为专制统治的理论。根据,从此儒家学说定于一尊。--摘编自赵吉惠主编《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经学形成于西汉。汉武帝即住后,实行学术统一,独尊儒术,儒家经典完全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神圣的法定经典,经学的本质在于,它是(汉代)儒家学者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研究先贤圣哲们的修齐治平体系以及他们对这一体系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力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哲学和历史的依据。--摘编自吴雁南主编《中国经学史》
              材料三
                  据凤凰网报道,2015年10月31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在“中国经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国际高层论坛上说,当代中国正在兴起一个经学热。在当代中国,不仅仅是学术界、教育界,应该说是整个思想文化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重视中国经典学习的思想潮流,中国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性、人文价值、人文信仰最集中体现。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封建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传统经典的当代意义。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诸葛亮之为相车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摘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赢得普遍赞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葛亮的过失。
            • 3.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4)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强调“刑过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试图把“法”作为基本规矩尺度,以此去规范、约束一切行政活动,排除君主和官吏的私心、私威及主观臆断的干扰,韩非子还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监控,甚至提出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商鞅看到了仅靠监督来防止官吏腐败的局限性,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官员。事实上,从秦代开始,中国传统政法体制设置就贯穿着浓厚的监督制约色彩。
                  材料二  儒家强调加强道德修为,自内而外从思想上防控腐败,这对于反腐倡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孔子主张“欲而不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扬“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种内省不疚、无愧于心的精神满足感,是为官者严格自律的内在动力。
                  材料三  西方把权力视作“利维坦”。为了防止权力失控,防止腐败,西方素有分权、法治的传统,形成了遏制和防范权力腐败的制度和文化,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的标杆或参考。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高度推崇法律:“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经过历史的沉淀,法治深入人心。为了防范公职人员腐败,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比如韩国有《公务员道德法》,法国有《政治生活财务透明度法》等,在这些制度得到很好执行的国家,政治就相对清明,腐败现象较为轻微。西方国家大多建立了反腐败专门机构,一般直属议会,例如,英国领导反腐败机关的总检察长直接对议会负责。对于公职人员违反法律以权谋私的行为,很多国家的公务员法都规定了明确的惩戒措施,秉承零容忍的执法态度。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被称为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第四权力”,是民间社会系统的信息通道。--以上材料摘自《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需汲取中外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家和儒家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防止腐败的措施有哪些?
            • 5. 齐鲁大地,儒学传承,诚信仁和,经济德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孟子主张“以义胜利”。
              “礼之用,和为贵”,“民无信而不立”,是鲁商的文化根基与内涵。
              “良心、友谊、仁义、诚实、信用、济世”等构成鲁商的基本特征。儒家义利观长期教化,造就了鲁商的道德观。
              清代的“瑞蚨祥”、“便宜坊”,现代的海尔、张裕等“鲁商军团”的商业奇迹,无不体现鲁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商业道德体系。
              以“儒家文化与山东鲁商的发展”为题,对上述材料进行论述。
            • 6. 材料一  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
              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  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溟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
            • 7.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 8.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问题:
              (1)根据下面提示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或根据相关言论者,补充儒家言论,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序号言论言论者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人性本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天人感应”……董仲舒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即使自今以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文化,然过去时代之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
                  “吾人欲测定史的人物之伟大之程度,其适当之法,即观其人物所及于人民者感化之大小、存续之长短及强弱之程度三者之如何是也。以此方法测定孔子,彼实不可不谓为人类中最大人物之一人。盖经过二千年以上之岁月,至于今日,使全人类三分之一于道德的、社会的及政治的生活之点,全然存续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也。”[译引德国人Gabelentz《孔子及其学说》(Confucius und Seine Lehre)]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孔子》
                  材料二   如果有人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大?……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佩尔斯在其著作《伟人》中,将这些伟大的人物压缩为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
                  ……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德)乌利希•道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西方学者对孔子价值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 “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的具体主张。
              (3)综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主流文化存在的共性及对政治的影响。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史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摘编自《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二

              材料三  2010年12月10日晚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指出,孔子学院走过了5年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对话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强教育国际合作的趋势,为孔子学院提供了新机遇、赋予了新使命。面向未来,要继续坚持中外双方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原则,强化支持,凝聚合力,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要创新机制,融入本土,贴近各国民族学习汉语的需求,使孔子学院成为增进中外友好交流与平等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
              --人民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儒学的发展状况并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
              (3)概括材料三的主旨并分析当今世界出现一股“孔子热”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