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夸,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宋元明清“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分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斩除妖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缟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文学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写照”。
                  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在14~16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宗教音乐占重要地位,世俗音乐则逐渐流行。当时,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在市民的家庭中和朋友的聚会中常常有音乐活动,他们将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消遣形式。
              (2)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实质,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等。

              (如图1: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如详细的北京城市格局、皇家园林、城市街景;科举考试、士绅家庭生活、市集摊贩、市民观看西洋镜、北京人的“下午茶时间”、中国的节日;联军进入北京城、缴付战争赔款、天津炮台、清军形象;此外还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
              (如图2:1879年的美国报纸,“野蛮的穷人无法理解我们文明共和国形式的政府”)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西方画师笔下的中国形象”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3. 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的这次讲话,既继承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髓,又为新形势下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指出了发展方向。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冯梦龙《山歌》
              材料二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三 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或希荣慕誉,或无病而呻,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郑》《卫》”是中国哪一部儒家典籍的内容?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何影响?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唐诗成就突出并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宋词和元曲成为“一代之文学”共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后世儒硕”鄙弃元曲的原因。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的依据是什么?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4)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结合陈独秀的文艺思想,你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坚持怎样的发展方向?
            • 4. 法制观念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法制建设是民主制度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尚书》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但最终袁世凯撕毁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凯末尔:“为了挽救国家,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为此,凯末尔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采用瑞士民法、意大利形式的刑法和以德国、意大利为榜样的商法,废除伊斯兰法。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和凯末尔向西方学习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两者实践的最终结果得到的启示。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 5.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丸篇……
              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 7.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材料二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瘾头”。他真切地想象着,他的金币“像人一样的活的,会动的”,它们“会来,回去,会流汗,会繁殖”。他厚颜无耻地对被迫放弃继承权的女儿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他在临终之际还想将神父的镀金十字架抓到自己手里,攫为己有。由于用力过猛,终于一命呜呼。
              --《人间喜剧》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其成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创作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