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惟邦木,本固邦宁”见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与这一思想不一致的是

              A.朱熹“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B.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 2.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

              A.道教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 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4.

              (26 分)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6 分)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6 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6 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 分)

               

            • 5.

              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 6.

              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白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

              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佛教
              D.道教
            • 7.

              (28分)“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6分)

              材料二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6分)

              材料三  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8分)

              材料四  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8分)

               

            • 8.

              下列东西方思想家,按照其思想都有肯定人的价值的共同之处来搭配,错误的是

              A.孔子—苏格拉底
              B.孔子—薄伽丘
              C.康德—但丁
              D..普罗泰格拉—朱熹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