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周瑜书房的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道具中搞错的是:
              ①书案有毛笔、纸张
              ②一本印刷的《孙子兵法》
              ③墙上挂有《兰亭序》
              ④几上放一个精美的青花瓷瓶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③④
            • 2. 35.唐诗体现了唐代的文学特色。右图被称为“诗圣”的诗歌作品
              A.针砭时弊,体现深沉的忧患意识
              B.活泼清新,带有强烈的浪漫气息
              C.重视个性,关注市民的生活趣味
              D.句式灵活,奠定文学的现实传统
            • 3. 【题文】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莫高窟
              D.白马寺
            • 4.
              【题文】 上海博物馆精心推出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从青铜之乡的西周吉金、秦始皇陵的复活军团、汉唐墓葬的皇皇壁画,到唐代窖藏的遗宝精粹、皇家寺院的石破天惊,让人们得到了一次十分庄严的中华文明结集的观赏,此次国宝展也引起了参观者和学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回顾与反思:①中国古代汉唐时期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创造了灿烂夺目中华文明;②唐是一个重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请按上述两个方面分别举出若干史实加以说明。(8分)
            • 5.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2)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5分)
            • 6. 【题文】“鼻香茶热后,腰暖日阳中”,“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以此推测该诗人应是              (    )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