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下列说法能佐证秦始皇观点的是

              [     ]


              A.“有判国而无判郡”
              B.“其为制(郡县制),公之大者也……”
              C.“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D.“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 2. 下表列举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地方行政建制,表格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地方权力逐渐加大,挑战中央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3. 社会转型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

              问题:
              (1)东周包括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官僚制度
            • 6.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皇帝制度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7.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C.秦律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三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

                材料四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图示,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     ]

              A、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B、地方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C、是否与封国制并存
              D、郡县长官在所辖领域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 10. 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周朝的灭亡完全在于其制度的先天不足
              B、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统治者的暴政,与其制度没有关联
              C、柳宗元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两代灭亡的关键所在
              D、柳宗元的看法是错误的,两代的灭亡与制度没有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