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 2. 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能获取的信息是(  )
              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
              窦婴免职1年又2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
              公孙弘去世2年又4月赵周下狱死2年又7月
              许昌免职3年又8月刘屈氂下狱腰斩1年又2月
              A.分封制瓦解
              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
              C.君主专制加强
              D.丞相制度废除
            • 3. 《汉书•严韵传》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武帝采取以上举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
              B.削弱相权
              C.选拔人才
              D.监察百官
            • 4. “汉初,凡军国大事,天子往往召集群臣博议。博议又称廷议,通常是由富于行政经验的公卿、列侯、二千石以及怀藏学识的大大、博士等五类官员参加。”这种博议制度,是为了(  )
              A.加强君主独裁专制
              B.防止丞相专权
              C.实行议会民主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5. 《后汉书•蔡邕传》:“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即:如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对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禁忌转密,选用艰难。”据此,“三互法”实行的直接目的是(  )
              A.完善人事制度
              B.防止地方官员徇私枉法
              C.巩固西汉统治
              D.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 6.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①秦朝设置三公九卿 ②西汉设置中朝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 7. 钱大昕《三史拾遗》中曰:“然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之有,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人直承明,而其秩尚卑。卫青、霍去病虽贵幸,亦未于丞相御史职事。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材料可以得出(  )
              A.内朝制度成熟于汉武帝时期
              B.汉朝时内朝权限逐渐扩大
              C.主父偃和卫青的权力已相当于宰相
              D.内朝的出现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 8.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由此可见,“中朝”是(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C.分享丞相行政权,主要处理国家政事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 9.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段文字中破格用人,使其参与宫廷决策核心,形成“内外朝”制度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