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从皇帝及于中央朝廷,从中央朝廷下达到地方政权,形成一个结构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直接影响以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因循渐序地发展的。
              材料二  在我们要讲的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由于封建社会晚期社会条件的演变、诸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明清的政治制度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在前代君主集权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地提高皇权,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朝廷空前并较为有效地集中统治权力,而且极力排除任何可能侵扰或阻碍行使绝对皇权的因素。
              --《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指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把相权拿归自己”的具体做法。
              (3)明、清是如何“极力排除任何可能侵扰或阻碍行使绝对皇权的因素”的?
            • 2. 在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较多。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故常让其他官员分割宰相职权,以便皇帝施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 “参预朝政”、 “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宋代官印制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目的。
            • 3. 世界各国确立的政治制度总是通过某种机制的运转来实现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另外又设置了掌握财政大权的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  
              中国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选举民主加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出现,确实考虑到选举民主的不足……协商民主的特点首先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还有一个好处,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美国家政治运行机制的主要差异。
              (2)材料三反映了哪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特色?综合材料说明政治运行机制的设计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宋代
                  学 者主 要 观 点
                  钱  穆(中国)贫弱的新中央: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马克垚(中国)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生产力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国外学者都认为中国在宋代已接近现代化,只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宫崎市定(日本)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埃狄纳•巴拉兹(法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孙隆基(美国)在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宋代历史地位的多种观点,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补充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并说明所依据的观点或史学理论。(要求:史实和史学理论与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必须正确,论述充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是“百官之长”,为皇帝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军队……但实际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太尉一职并未任命任何人,只是虚设其位而已。……御史大夫掌“监察”,主要是监察“百官”,又为“副丞相”,实际作用是牵制丞相…….--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元世祖忽必烈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百司,而且也统辖六部。--林甘泉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的宰相是哪三省的长官?宋代在宰相之外又增设了哪些官职?唐宋加强君主专制的共同思路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三省制向“一省制”转变的利弊。
            • 6. 殊异之王权
              材料: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王室领地,10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果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贵族的抢劫和袭击。
              --《世界通史》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看待10世纪法国王权式微现象的?
              (2)简述中世纪后期王权强化的原因及表现。
              (3)1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君主权力又是如何加强的?
            • 7. (2013秋•嘉兴期末)宋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分散在三个机构手中,相互牵制,以分中枢之权,这是宋代自创的中国式的“三权分立”。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结合史实,说明“宋代自创的中国式‘三权分立’”。这种中国式的“三权分立”与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二  如图
              南宋临安的饮食业,如御街铺店,天一亮就有卖早点的,而且花色品种很多,如煎白肠,羊鹅什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到处可见。……在当时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米(每年数百万斛),沿海各地的水产,辽、夏的牛羊,洛阳、成都的白酒;河东和江南、福建的水果,江、淮、蜀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成都的纸,两浙的漆器,……还有进口的日本扇子,高丽墨料,大食香料、珍珠等。……宋代最繁华的两大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自隋唐以来,尤其是到了宋代,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大商港。
              --张一农《中国商业简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都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朱熹《近思录•致知》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朱熹《近思录•为学》
              (3)材料三体现了朱熹的哪些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朱熹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 8. 制度的创新和调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因唐五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乏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故人才衰乏,外消冲弱,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是一代之法度又有以使之矣。
              --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制度的创新和调整方面宋代“特与古异”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二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2)结合政治方面的史实,概括指出制度创新的两层涵义“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材料三  1945年7月,黄炎培在与毛泽东长谈中,提出了著名的“兴亡周期律”:“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黄铸《关于兴亡周期律的思考》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实现民主。跳出“周期律”,以毛泽尔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哪些新制度?
            • 9. “君主的烦恼”公元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面临着共同的烦恼…….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国皇帝更快地找到了有效对策,西欧的君王则到13世纪才有了希望。
              问题:
              (1)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所面临的共同烦恼是什么?
              (2)10世纪时,中国皇帝为解除烦恼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对策?
              (3)西欧君王为什么直到13世纪“才有了希望”?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俸(学费).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光明日报《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材料二  (2)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3)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弃用;(4)小学读经科废止;(5)注重小学手工科;(8)中学不分文科、实科;(9)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10)清末各学堂的奖励出身制度全部废止。
              --摘编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制定实施的大多是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立法……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个教育类型,因而,形成了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一轨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针对的是少数的贵族子弟,而后一轨则是群众性的教育系统,面向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女。……17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以培养与训练雇佣劳动者为目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由于“圈地运动”和“动力革命”,致使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涌进城市,工人也受贫困的折磨。因此,贫苦儿童的教育被作为“济贫”手段而加以实施。“作业学校”就是为贫苦儿童而创办的。
              --摘编自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一个历史的视角》
              (1)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分析其原因。
              (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发,在当时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欧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0/40

            进入组卷